Go to contents

14年來首次連續4個月出現貿易收支逆差,需要重新調整進出口體系

14年來首次連續4個月出現貿易收支逆差,需要重新調整進出口體系

Posted August. 02, 2022 07:41   

Updated August. 02, 2022 07:41

한국어

  7月份,韓國的貿易收支連續四個月出現逆差。這是因為,進口比出口增加了很多,但連續4個月出現赤字是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14年來首次出現。烏克蘭戰爭、全球供應網混亂等原因,情況惡化到很難認為是暫時現象的程度。

 7月貿易收支的赤字幅度是4月至6月的兩倍。1月至7月累計赤字為150.25億美元(約19.6萬億韓元),已經是66年來的最高值。特別是對華貿易收支連續3個月出現赤字,這是問題所在。因為5月、6月新冠疫情再擴散導致中國主要城市被封鎖,生產設施也停止運轉,因此進口韓國產中間材料雖然少,但從7月開始恢復了壹定程度的穩定。這表明,即使大流行結束,對華貿易赤字格局也有可能固定化。

 對華貿易收支在韓中建交第二年的1993年轉為順差後,每年都保持順差。對華出口產品的90%左右是中間產品,韓國制造的半導體60%由中國和香港購買。但最近隨著中國企業技術能力的提高,中間材料的需求正在減少。“中國制造2025”計劃將在本國生產70%的半導體,雖然因美國的牽制出現了差池,但有評論說,在除去存儲半導體的系統半導體的設計、委托生產方面,中國已經超過了韓國。

 相反,韓國對中國原材料的依賴度正在提高。半導體、電池原材料對中國的依賴度分別為40%和90%。2019年7月日本限制對韓國的半導體生產材料出口後,3年間對日原材料、零部件、設備的依賴度下降,相反,對中國的依賴卻進壹步增大。

 從貿易赤字開始的破裂音是維持了近30年的韓國出口體制、經濟整體收益結構出現了問題的信號。我們不能期待,如果國際油價、原材料價格下降,貿易收支得到改善,情況就會得到改善。韓國政府和企業應該制定中長期戰略,從根本上改變以中國為中心的韓國經濟的進出口體系。如果放任壹直以來的方式和體系,坐等情況好轉,在美中、美俄新冷戰和由此重組的新國際經濟秩序中,韓國將難以作為出口主導型國家生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