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網上惡言辱駡現象泛濫

Posted January. 14, 2005 22:42   

小說《化身博士》被評價爲最詳細地描述了人類雙重人格的作品。

像這部小說中的主人公一樣,表面上是彬彬有禮的“擇基爾醫生”,但只要進入網路空間就轉變爲粗暴的“哈德”的網民不在少數。專家指出,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是,雖然隨著網路的快速發展,使用人口猛增,但正確的使用文化還沒有形成。

公司職員金某(30歲,女)最近向警方報案,要求查詢多次無緣無故地對自己在網上刊登的文章“惡言回復”的人。經常登陸一個網上論壇的金某因對自己的文章下面出現的惡言回復“像××,你是不是打工的?”,精神嚴重受到了創傷。從此,金某再也沒有登陸該論壇。

去年5月還發生了人命事件。金某(28歲)在自己4年以來經常登陸的一個網站與其他會員爭論時,因各種惡言回復,精神受到創傷並患上了憂鬱症,最後自殺身亡。

資訊通訊倫理委員會下屬的網站名譽破壞、性暴力交談中心平均每周能接到100~120個諮詢,其中,70~80%是因名譽遭到破壞或遭到侮辱,詢問對應方法。

有些人出於遊戲心理寫誹謗文章或上傳惡言相加的文章,但不知道他人因此受到無法挽回的傷害。

網路文化評論家洪允善分析說:“作爲網路媒體的特點,可以列舉‘自我中心主義’和‘人格被省略’。與網上購物和網上銀行等人格沒有介入的情況不同,如果像聊天和論壇一樣人格介入,鑒於媒體的性質,辱駡和誹謗是不可避免的。”

他還強調說:“目前,我們社會已與網路空間偏向性相結合,正在向自我中心主義社會發展。因此,需要爲恢復共同體性的社會運動,而不是僅限於網路文化活動。”

漢城汶萊(音譯)小學從去年4月開始每周都利用上課時間和自由活動時間進行1個小時的媒體教育。學生們在上課時間學習“網路禮節”的概念和“網路禮節10大原則”。他們還親自創造了“不要發送炸彈短信”、“不要說髒話”、“不要罵人”等聊天禮節。

媒體教育負責教師尹小永表示:“孩子們對在聊天和登陸網站公告板時接觸到的不良語言進行了激烈的討論,並認爲在網上也應像見朋友一樣遵守禮貌。”

目前,包括資訊通訊倫理委員會(www.icec.or.kr)在內,網路調查隊、家長資訊監視團等各機關正在努力提高網路文化的水平。成均館大學和檀國大學等7所大學計劃從新學期開始開設“網路禮節”科目。

韓神大學教授曹成昊(資訊通訊學)指出:“在網上確立禮節並不是只要制定相關法律和加強教育就能解決的問題,需要‘對自己的表現負責’的泛國民自主運動。”



趙梨榮 申水晶 lycho@donga.com crystal@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