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封皮的话,有“把这本书献给世界上所有的弱者”的献词,翻开下一页的话,不知为何会出现看起来凄凉萧索的照片。图为,正在建设中的混凝土墙壁上飞鸟的照片。
为了了解照片看起来凄凉的理由,必须进入《郑恩真的希望奋斗记》的随笔中。以色列政府在巴勒斯坦西岸周围修建了巨大的隔离墙。和平使者耶稣诞生的伯利恒也未能避开隔离墙。墙壁有时横穿巴勒斯坦人的农田中央,让他们绕远路通过检查站后才能进入自己的农田。讽刺的是,修建隔离墙的工人是巴勒斯坦人。这不是为了出卖同族,而是因为生存不下去了才被抽调来的。这样建成的长700多公里、高9米的混凝土墙,使西岸成为巨大的收容所。酷似纳粹犹太人收容所的收容所。如果说有什么不同之处,那就是它大得无法比较,而且是持久的。受难的历史教给了他们什么呢?
用相机记录正在建设中的种族隔离墙的摄影记者突然仰望天空。难道不是鸟儿们飞到墙壁上吗?他举起相机拍下了那个样子。“鸟儿们随心所欲地穿梭在墙壁前后,人却不能那样做”,这是他脑海中闪过的想法。在墙壁上自由飞翔的鸟儿们,反过来提醒了被放置在人权死角地带的巴勒斯坦人所面临的现实。
如果把这样的现实留作照片,又能有什么变化呢?但也不能因此而置之不理,放手不管。这就是世界著名摄影记者郑恩真找到包括巴勒斯坦人在内的世界弱者,用照片留下他们的伤痛和眼泪的原因。另外,这也是为什么说把自己的随笔“献给世界上所有的弱者”的原因。还有比这更温暖的他人的摄影美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