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向我們出口半導體和汽車,我們向韓國出口的,則是戒嚴與政變。”
不久前一名韓國企業家訪問東南亞某國。該國經常發生政變與政治動盪,該國一名有影響力的政治人物在談及韓國戒嚴後的政治局勢時作出上述表述。該企業家稱,“這或許是玩笑話,但也反映了世界對韓國形象的某種轉變,令人苦澀”。
自去年12月3日時任總統尹錫悅宣佈實施緊急戒嚴以來,時間已過去165天。憲法法院已全員一致通過彈劾案,尹錫悅也被罷免,正接受內亂首犯相關調查。然而,這一“戒嚴事態”所引發的後續政治動盪,正成爲新的社會分裂與矛盾根源。
隨着總統選舉臨近,韓國政治圈被“戒嚴政治”推向極端化。兩大主要政黨不斷祭出越過憲法與法律邊界的措施,日復一日將對方指責爲“政變勢力”。
共同民主黨15日批評國民力量黨中央選舉對策委員會任命、後又取消曾主導鎮壓“5·18光州民主化運動”的前國防部長鄭鎬溶爲常任顧問一事,稱“(國民力量黨)總統候選人金文洙又打算髮動政變?”而前一日,國民力量黨則將共同民主黨主導召開的質詢大法院院長曹喜大的聽證會稱爲“摧毀法律、只樹權力的議會政變”。同一天,共同民主黨還要求曹喜大“坦白破壞司法中立的司法政變全貌,並立即辭職”。
“政變勢力”這一指控如今不僅用於攻擊敵對黨派,甚至黨內鬥爭亦頻頻動用此語。國民力量黨在強行更換總統候選人的過程中,其內部也出現了“親衛政變”“夜間政治政變”“政變殘黨的政變”等措辭。
即便有誇張成分,但面對被貼上“政變勢力”標籤的對手,第二天就坐下來談判幾乎不可能。對敵、對友皆動輒以“政變”相稱的政治生態,難言正常。
隨着“政變”成爲政界日常用語,政治行爲日益極端化。僅本月,代理總統職務的前國務總理韓德洙宣佈辭職參選,出現史無前例的“代代代行”體制;共同民主黨首次嘗試推動大法院院長彈劾案;國民力量黨則試圖強行更換總統候選人但告失敗。前所未有的事件接連不斷。
在美國國會,傳統上將打破兩黨默契的極端措施稱爲“核選項”。其中包括爲了削弱少數在野黨的阻撓議事,把表決法定人數降低到過半數等措施,意在警示其危險性,“如果不想付出共同毀滅的代價就不能輕啓”。
在由緊急戒嚴與彈劾引發的提前總統選舉後產生的下一屆政府,必須承擔起恢復民主的歷史責任。共同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李在明15日在競選集會上表示:“現在讓我們相互尊重、彼此承認吧。未來的政治應該是這個樣子的。”國民力量黨總統候選人金文洙12日也稱:“民主是通過對話、妥協與忍耐實現的。”改革新黨的李俊錫則表示:“此次參選不是爲了權力,而是爲了恢復民主。”總統選舉還有17日,期待現在聽到更多關於“團結與恢復”的真誠承諾,而不是“政變”。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