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樂史上將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稱為“異國主義”。普契尼將日本作為背景創作了歌劇“蝴蝶夫人”、將中國作為背景的“圖蘭朵”;而馬勒將王浩然等人的詩作翻譯本為藍本作曲了“大地之歌”。如果歐洲人在這壹時期也能關註韓國的話,不知是否也會創作出以韓國為背景的歌劇或芭蕾舞。壹百年之前,在歐洲上演過以韓國為背景的芭蕾舞作品,曾掀起過熱潮。但時至今日,在標準的保留劇目列表中依然不見有關韓國的作品,這壹點實在令人遺憾。
幾年前,筆者閱讀美國的音樂學者撰寫的評傳《普契尼》之時非常震驚。書中講述蝴蝶夫人之時,將其與馬斯卡尼以日本為背景創作的“伊麗絲(Iris)”進行了比較,當時筆鋒壹轉說到“伊麗絲(Iris)”的故事梗概與韓國的沈青故事情節相似。乍看之下,沒有必要壹定提及的文章中,花費3分之1的篇幅介紹了“沈青”的故事情節。雖然這位作者並未直接表述,但從字裏行間之中可以明顯感覺到作者的意圖即“沈青的故事也完全適合做歌劇的情節,故事情節有趣感人,但(西方人)並未將其發展成歌劇十分遺憾”。
與“沈青”相提並論的馬斯卡尼筆下的“伊麗絲”是壹部怎樣的歌劇?就像《普契尼》著作家所說的,與“沈青”確實有不少共同點。盲人老人的女兒被綁架之後,投身而死,卻被花叢圍繞得到復活。歌劇進行到主人公伊麗絲的復活場面之時,合唱團演唱的《太陽頌歌》,不禁聯想起沈青如果以蓮花的形象復活,那個場景壹定也非常壯麗。實際上,如果馬斯卡尼了解“沈青”的故事,也許會毫無猶豫地將“沈青”的故事改編為歌劇。
Universal Ballet芭蕾舞團將於27日、28日在首爾世宗文化會館大講堂上演該團的保留節目“沈青”。這部作品的音樂並不是由國際大作曲家創作,但是每當聽到這部作品的上演告示時都會不禁想起馬斯卡尼或普契尼的音樂。已經在美國紐約、華盛頓、洛杉磯等地廣受好評的“沈青”,希望這部歌劇早日傳播到世界各地,成為受全世界人喜愛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