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性財政論壇與韓國財政協會向調查機構委託的問卷調查結果昨日揭曉,其結果預告稱,總統候選人很難為公佈的福祉公約善後。占60%的國民認為,總統候選人公佈的福祉公約很難落實。大多數國民雖稱:“福祉有必要擴大,而且稅金也需要追加繳納”,但比起增稅還是更提倡以減少稅金減免政策來籌措財源。這意味著雖然贊成福祉的擴大,但不願意多繳納稅金。
但是不能責怪個人的“高福祉、低負擔”心裡。利己之心是人類的本性以及經濟活動的基礎。市場經濟的原理是追求私利的經濟活動會成為所有人如願以償的“善”。所謂政治是在個人的利己之心與幫助弱者的同情心衝突的地點進行妥協,並以此來加大國富收益、供養民生。所以说经济与政治息息相关。總統候選人隨意說出動聽的福祉公約後,針對後續的籌措資金若沒法與國民達成一致就沒有資格成為領袖。
據韓國經濟研究院透露,若實現新世界黨與民主黨的福祉公約,下一個五年內分別需要54兆與128兆韓元。推出各種福祉公約的總統候選人在籌措財源的方案上卻表示謹慎。新世界党候選人朴槿惠雖然表示以預算結構調整和租稅減免縮小等每年籌措27兆韓元,但卻稱:“近期內不會有增稅計畫”。一直表示:“國民要逐漸承擔更多的稅金”並主張“普遍增稅論”的無黨派候選人安哲秀又主張說與擴大稅源逆行的“簡易課稅者”擴大,真不知哪一個才是真實的。另外,民主統合党候選人文在寅雖然表明富翁增稅與法人稅的增加,但難以充當龐大的福祉公約。
要應對高齡化導致的福祉需求與長期不穩定,福祉支出的增加是不可避免的。因此總統候選人應該明確表示從哪裡籌措多少財源並如何分配資金,其後得到國民的審判。通過南歐事態可以看出,在低增長率下若繳稅金的人繼續繳納,而大多數國民享受福祉特惠,那麼國庫很難維持下去。應該增加課稅基礎,將逃稅與地下經濟付出水面。一旦盲目調高稅率投資就會萎縮,收入更會潛入水底。如果努力幹活換來的是虧損,那麼優秀人才和企業都會逃到國外。以刺激經濟來增加繳納稅金的企業和工作者才能根本性地增加稅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