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社論] 我們要向經濟快速發展的國家取經

Posted January. 03, 2007 03:00   

直到不久前還是“歐洲病人”的德國現在卻在引導歐洲的經濟發展。從14個月前總理默克爾領導聯合政府開始,德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默克爾政府著手放寬勞動市場規制和企業規制,實施公共部門民營化,開始醫治“德國病”,結果,經濟增長率從2005年的0.9%猛增到去年的2.5%(預測值),失業者人數減少了100萬。

據悉,去年年底,無數遊客到越南首都河內過年,導致高級酒店人滿爲患。越南去年因爲外國人加大投資和出口好轉,取得了8.2%的增長率。2000年後,越南年均增長7.5%,創造了800萬個工作崗位。地處中亞的哈薩克斯坦憑藉石油出口,自2000年後實現了10%的快速發展,並通過開放市場,5年內吸引了281億美元國外投資。

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也對得起“Chindia(中印)”、“BRICs(金磚四國)”的名字。中國自2003年後經濟增長率高達10%,從去年開始著手穩定內需,但預計今年增長率將達到9.8%。歐洲今年取代美國,成爲世界經濟的支柱。日本經濟也是一片繁榮景象。印尼等東南亞國家的經濟也在穩定、快速地發展。

但我國怎麽樣?政府像什麽免罪金牌一樣拿出去年增長5%(預測)的資料,但很難逃避“失去的5年”的評價。韓國經濟專家、日本早稻田大學教授深川由起子反問道:“韓國政府強調外國企業投資,但韓國企業(在國內)卻不投資,試問,哪個外國企業會投資。”他還說:“盧武鉉政府除房地産以外,沒有實施經濟政策,最終獲得了最低分。”但房地産政策連盧武鉉總統本人也承認失敗。

如果政府未能實現創造工作崗位的目標,將責任歸咎於“沒有雇用的增長”結構,並視因政策失敗患上的“房地産癌症”爲“嘗試錯誤”,那麽“韓國病”就會變成疑難雜症。雖然經濟條件和發展途徑不盡相同,但德國放寬勞動市場的規制、越南和印度以及哈薩克斯坦積極引進外資的努力也可以成爲治療“韓國病”的處方。只有不斷向別人學習並付諸實踐,才能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