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革新”不是盧武鉉政府的發明。歷屆政府都開展了類似的活動。但盧武鉉政府部署202名專門負責該專案的公務員,專門編制預算的做法也算是“標新立異”。今年,220億韓元預算中的147億韓元被分配爲革新能力開發費用,用於支援比比皆是的研討會和學習團體活動。花費鉅額資金的成效是什麽?據行政自治部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90%的普通國民表示:“不知道(革新的)內容”。47%的公務員表示:“沒有革新成效,只是革新活動大幅增加。”
▷在昨天的國會國政監查上,朝野對“甜言蜜語政府革新”的斥責之聲不絕於耳。對於以活動和業績報告書爲主的“革新活動”,連公務員都自嘲說:“這種狀況會持續到下屆政權嗎?”似乎只有將行政自治部長官李庸燮的地方演講活動命名爲“政府革新巡迴演出”的造名技術被革新。民間希望的政策穩定性和放寬限制規定的業績卻是另外一回事。我們可以由此得知韓國在世界經濟論壇(WEF)的國家競爭力排名榜上名次持續下降的原因。韓國從2004年的第17位下降到2005年的第19位,2006年又持續下降到第24位。
▷在民間組織韓國證券期貨交易所選拔監事的時候,青瓦台和財政經濟部利用強權執意選定達到“60分”的降落傘候選人,在此過程中,也凸現了所謂“革新”的真面目。這樣就可以說政府進行了重視業績評價和效率的“革新人事活動”?人們所說的“成幫結夥瓜分的做法就是革新人事”的感歎之聲非常貼切。爲提高人事活動透明性而設立的總統人事首席秘書官室很久以前就變質爲“拉幫結派指揮本部”。
▷據說,在韓國證券期貨交易所選拔監事的過程中,被青瓦台找去進行“人事協商”的財政經濟部次官樸炳元對民間人士、監事推進委員長說“請看我的面子”,同時如實傳達了青瓦台的意願。他甚至說:“新候選人不能得100分。那邊好像也覺得此次不能再拖延了。”如果說這就是政府革新,未免太可笑了。
評論員 洪權喜konihong@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