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向我们出口半导体和汽车,我们向韩国出口的,则是戒严与政变。”
不久前一名韩国企业家访问东南亚某国。该国经常发生政变与政治动荡,该国一名有影响力的政治人物在谈及韩国戒严后的政治局势时作出上述表述。该企业家称,“这或许是玩笑话,但也反映了世界对韩国形象的某种转变,令人苦涩”。
自去年12月3日时任总统尹锡悦宣布实施紧急戒严以来,时间已过去165天。宪法法院已全员一致通过弹劾案,尹锡悦也被罢免,正接受内乱首犯相关调查。然而,这一“戒严事态”所引发的后续政治动荡,正成为新的社会分裂与矛盾根源。
随着总统选举临近,韩国政治圈被“戒严政治”推向极端化。两大主要政党不断祭出越过宪法与法律边界的措施,日复一日将对方指责为“政变势力”。
共同民主党15日批评国民力量党中央选举对策委员会任命、后又取消曾主导镇压“5·18光州民主化运动”的前国防部长郑镐溶为常任顾问一事,称“(国民力量党)总统候选人金文洙又打算发动政变?”而前一日,国民力量党则将共同民主党主导召开的质询大法院院长曹喜大的听证会称为“摧毁法律、只树权力的议会政变”。同一天,共同民主党还要求曹喜大“坦白破坏司法中立的司法政变全貌,并立即辞职”。
“政变势力”这一指控如今不仅用于攻击敌对党派,甚至党内斗争亦频频动用此语。国民力量党在强行更换总统候选人的过程中,其内部也出现了“亲卫政变”“夜间政治政变”“政变残党的政变”等措辞。
即便有夸张成分,但面对被贴上“政变势力”标签的对手,第二天就坐下来谈判几乎不可能。对敌、对友皆动辄以“政变”相称的政治生态,难言正常。
随着“政变”成为政界日常用语,政治行为日益极端化。仅本月,代理总统职务的前国务总理韩德洙宣布辞职参选,出现史无前例的“代代代行”体制;共同民主党首次尝试推动大法院院长弹劾案;国民力量党则试图强行更换总统候选人但告失败。前所未有的事件接连不断。
在美国国会,传统上将打破两党默契的极端措施称为“核选项”。其中包括为了削弱少数在野党的阻挠议事,把表决法定人数降低到过半数等措施,意在警示其危险性,“如果不想付出共同毁灭的代价就不能轻启”。
在由紧急戒严与弹劾引发的提前总统选举后产生的下一届政府,必须承担起恢复民主的历史责任。共同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李在明15日在竞选集会上表示:“现在让我们相互尊重、彼此承认吧。未来的政治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国民力量党总统候选人金文洙12日也称:“民主是通过对话、妥协与忍耐实现的。”改革新党的李俊锡则表示:“此次参选不是为了权力,而是为了恢复民主。”总统选举还有17日,期待现在听到更多关于“团结与恢复”的真诚承诺,而不是“政变”。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