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通商部长官潘基文对金鲜一被杀害事件的发言脱离了问题的本质。他对此次事件表示:“这一事件应该看成是在特殊情况下发生的事故。虽然政府有错误,但是国民也有一定的责任。如果自行到危险地区,就应该自己对安全负责。”
这句话并没有错。在129个驻外公馆工作的900多名外交人力很难完全无误地负责600万侨胞和每年达700万人的到海外旅行的游客的安全。即使如此,在应对事件过程中暴露出的外交部的无能和无责任心非常严重。身为长官,就应该首先说出针对防止再次发生类似事件的部门改革方案。
最重要的依然是提高外交官对国民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感。外交部并非对民部门。由于几乎没有信访业务,所以牵连到腐败和不正之风的事件也少,但是公仆意识也变得比较淡泊。缺乏将国民认作主人并服务的姿态。与侨民近距离进行的领事业务,大都抛在身后。
人们普遍认为,挑选业务就应挑政务和通商,而选择海外办公地点,应选择华盛顿大使馆才有希望。青瓦台派遣的工作人员、长次官秘书、总务科出身人士在保职和晋级上有利之意的“青秘总”似乎至今仍有效。据说,如果不是特定大学、特定学科出身,则与华盛顿及到北美工作无缘。这是大多数外交官早早抛弃梦想的最大原因。
在这种风气中,试问谁会为1名在外国民的安全殚精竭虑?虽然改善外务考试、培养地区专家也非常有必要,但是更本质的问题是彻底改变意识和文化。外交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到何时才能摆脱掉过时的条条框框?对此,具有30年职业外交官历史的潘基文长官应该做出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