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如果在与人工智能制造的虚假信息的战争中,也要使用微软和谷歌解决方案……

如果在与人工智能制造的虚假信息的战争中,也要使用微软和谷歌解决方案……

Posted June. 17, 2023 07:59   

Updated June. 17, 2023 07:59

한국어

据悉,得益于综合整理分散的信息的生成型人工智能,信息学习时间将大幅减少,业务效率也将提高。但是怀疑是否真的会这样的情况也不少。因为被人工智能造假的影像欺骗,会发生无谓的纷争或消耗感情的事情。

象征着节俭和清廉的教皇披着意大利名牌羽绒服阔步街头(3月)。美国国防部大楼因大规模爆炸被黑烟笼罩(5月)。乌克兰总统宣布投降,士兵们举起了白旗(去年3月)。

因为是假的而更加出名的这些影像都是人工智能作品。仔细打量,诸如教皇的手势不自然等,在人工智能影像中发现的一般性缺陷非常醒目。但乍一看,很容易受到蒙蔽。

岂止是假影像啊?在文本方面,假信息生成得更快、更多。据新闻信赖度评价公司美国“新闻卫士”透露,看起来像新闻网站的150多个网站,充斥着完全由人工智能制作的文本。据说,很多文章把很久以前的事情写得像是刚刚发生的一样,或者把活着的人写成“死亡”。

如果不想被这种假信息所欺骗,就要经常怀疑并检验自己所接触到的信息,到底真实到哪里、假到什么程度。也有人说,人工智能阅读理解能力可以做到认知人工智能可以传达错误的信息。这样看来,明天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更多。

就算是那样,到这里还是可以忍受的。因为掌握消息的发源地,就能辨别真伪。如果发源地是有公信力的媒体,可以相信,否则不相信就可以了。

问题是,具有公信力的媒体信息也有可能被捏造和分发。可以假设《东亚日报》的水印(防止复制图片)照片连同水印一起被伪造后在社交媒体上流传的情况。

人工智能越是进化,辨别假信息就越难。今后应该如何区分真相和谎言呢?也有消息称,为了应对假信息,将引进起到盾牌作用的解决方案。英国广播公司(BBC)和《纽约时报》正在讨论引进在本公司报道中加入数字指纹的“项目原件”。在新闻原件中加入绿色指纹,稍加操作就会变成红色。还有人提出,植入包含内容使用来历或作者信息的元数据的技术。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提出这种防止造假解决方案的就是诸如在全世界积极普及人工智能的微软、谷歌等技术厂。最了解人工智能运作方式的地方,应该是防止人工智能弊端的最佳选项,有可能这样的说法令人心里不踏实。我不认为他们是以解铃还须系铃人的责任感推出了防止造假解决方案。难道不是在展开“放钱吃钱”的游戏后,一心想让对方继续下注的情况吗?

如果不了解游戏规则或具备制定规则的实力,将无法避免继续下注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