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退休的A某從今年初開始駕駛個人出租車。他從決心開個人出租車到抓住方向盤花費了一年半的時間。如果想接受其他個人出租車司機轉讓的營業執照,就必須接受培訓,正如“像彩票一樣艱難”的話一樣,申請者蜂擁而至,從接受培訓開始,每次都一無所獲。倒也不是馬上要靠它賺錢,他一邊等待,一邊把之前遲遲未乾的事情做了一遍。他說:“如果不幹活成爲日常生活,一天太漫長了。想工作的時候就出來工作,掙的也不錯,我喜歡這份工作。”
像A某一樣超過法定退休年齡60歲還在工作的人首次超過了700萬人。上個月60歲以上的就業者爲704.9萬名,創下了歷史最高紀錄。這比4年前增加了近150萬名,是20多歲就業人數的兩倍。這也意味着60歲以上人口中就業者比率的僱傭率達到48.3%,60歲以上的人中有近一半在工作。
他們參加工作的原因各不相同。不過,從統計來看,工作原因也與以前稍有不同。統計廳每年都會以55-79歲爲對象,詢問今後是否想工作,其原因是什麼。在這一調查中,作爲想工作的原因,選擇“補貼生活費”的人所佔比重從2021年起每年都在減少,而回答“工作的樂趣”的比重正在持續增加。選擇“維持健康”和“因爲無聊”的人也越來越多。
爲了工作的樂趣和健康而工作的老人勢必會持續增加。接近1000萬名的“第二次嬰兒潮”(1964-1974年出生)正式進入六旬,而他們與上一代截然不同。大韓商工會議所在去年提交的報告中分析稱,“最近的高齡人力與上一代不同,高熟練、高學歷者比重較高”,“高齡人力中大學畢業以上的比重在過去10年間上升了約10個百分點”。
現場還傳來了將對剛剛加入老人隊伍的高學歷人力進行鍼對性就業支援的聲音。但是想要成爲現實,還差得遠。只要查看工作崗位支援中心的“提供量身定做型支援”公告,就會發現入眼的只有看似與學歷無關的項目。如果是接受在大型超市銷售葡萄酒或健康功能食品、徒步送貨所需的教育,並不一定需要大學畢業證和工作經歷。
事實上,一直以來,人們普遍認爲老人工作崗位事業是生計補助或社會關懷。今後,事業的核心也應該是對爲了補充生活費而陷入不穩定、惡劣的工作環境的老人的支援。不過,現在到了應該考慮對不是因爲生計而是其他原因叩擊職場大門的老人提供支援的時候了。3年前,韓國政府一名高級官員也曾表示:“韓國老人沒有想象中那麼窮。”也就是說,如果考慮到房地產等資產,可能會有所不同。出生越晚的老人,貧困問題也越少。現在,如果用“老人”這個單詞來概括,老人的面貌已變得多種多樣。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