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調查,今年第一季度(1-3月)便利店的銷售額比去年同期減少0.4%。這是自2013年相關統計公開以來,便利店季度銷售額首次減少。每季度增長率曾經高達5%-10%的便利店銷售額時隔12年下降的背景中,經濟蕭條導致的消費心理萎縮是第一個。
某便利店業界人士表示:“聽到今年第一季度銷售額負增長的消息後,業界也受到很大沖擊。便利店是即興購買商品的地方,因此比其他流通企業對消費心理更加敏感。”相比“計劃消費”,便利店更傾向於輕鬆購買1000韓元左右商品的“衝動消費”,但流通業界認爲,經濟蕭條已近在眼前。
據韓國銀行統計,韓國消費者心理指數自去年12月降至88.4後,到今年4月爲止連續5個月低於100。如果該指數低於100,就意味着對消費持悲觀態度的回答更多。實際上,今年第一季度除便利店外,樂天、新世界、現代百貨商店等3家主要百貨商店的銷售額也都同比有所減少。
在流通業界整體低迷的情況下,只有超市業界排名第一的易買得取得了良好的業績。這是因爲,與服裝、雜貨等其他消費不同,食品是很難減少的必需品,隨着需求的維持,消費涌向了具有價格競爭力的大型超市。
隨着內需不振,個體戶的數量也在持續減少。據統計,上個月個體戶人數比去年同期減少6000名,爲561.5萬名。有職員的個體戶從去年10月起連續7個月減少,而“獨自社長”從今年2月起到上個月爲止連續3個月增加。
消費心理惡化導致內需不振,導致僱傭惡化,勢必對經濟放緩產生影響。問題是,很多人預測消費不振會持續很長時間。大韓商工會議所最近以百貨商店、大型超市、便利店等500家零售流通企業爲對象,對今年第二季度(4-6月)零售流通業景氣展望指數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預測值爲75。自去年第二季度(85)以後,連續4個季度呈下降趨勢。如果這一數值爲100以上,意味着很多企業對下一季度的景氣持肯定態度;如果不到100,則相反。接近一半(49.8%)的企業認爲明年以後消費市場纔會恢復,預測2027年和2028年以後恢復的企業也僅僅各佔11.2%和16%。
很多人呼籲今年比外匯危機和新冠疫情時期更爲艱難。不僅是受到內需停滯直接打擊的個體戶,與物價暴漲相比,收入原地踏步,可支配收入減少的工薪階層的生活也變得艱難。現代經濟研究院在最近的報告中指出:“在出口的增長牽引力消失之前,應該強化內需的經濟安全閥作用,防止經濟停滯。”今後的經濟取決於消費是否恢復,希望新政府能夠把刺激內需放在首位。
申水晶 crystal@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