矗立在展廳壹側,帶著深黃色光線的街燈。就像很久之前照亮歐洲街道的煤氣燈壹樣,重復著變亮變暗的過程。在霧氣彌漫的法國巴黎塞納河周圍散步會有這樣的感覺嗎?再邁出幾步,巴勃羅•畢加索和克勞德•莫奈的作品展現在眼前。
國立現代美術館果川變身為偉大藝術家聚集的19世紀巴黎露天咖啡廳。21日開幕的《MMCA李健熙收藏品特別展:莫奈和畢加索,巴黎美麗的瞬間》將邀請觀眾來到夢幻般的傑作世界。
這是國立現代美術館推出的第三次李健熙收藏品特別展,只要看到作家們就會心跳加速。莫奈、馬克•夏加爾、胡安•米羅、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阿、卡米耶•畢沙羅、保羅•高更、薩爾瓦多•達利的7幅繪畫裝飾了展示場。美術館方面表示:“除了4月在國立中央博物館首次亮相的莫奈的《睡蓮池》(1917~1920年)之外,都是首次公開的作品。”
最核心的作家是畢加索。已故三星電子會長李健熙捐贈的112件畢加索陶瓷中,大舉展示了90件。這些是1948年至1971年制作的《畢加索陶瓷特別版》的代表作。國立現代美術館學藝研究師田有信(音)表示:“畢加索在繪畫、雕塑、版畫中使用的各種主題和技法濃縮在壹起,可以全面觀察作家的藝術世界。”
從展覽題目中可以看出,8名作家有共同點。他們都是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在巴黎活動的。當時巴黎是世界美術的中心,他們在各種關系中互相產生了影響。
莫奈和雷諾阿是巴黎文化界有名的摯友。畢沙羅和高更是深厚的師徒關系。 據說,畢沙羅壹看到此次展覽中登場的高更的《塞納河邊的起重機》(1875年)等作品就認可了他的才能。此後,他教證券經紀人的高更,引導他成為專業畫家。由此也就可以推測出壹起展示的畢沙羅的《蓬圖瓦茲谷物市場》(1893年)為何會散發出相似氣息的緣由。
畢加索、米羅、達利雖然是西班牙人,但他們在巴黎第壹次見面。據說米羅和達利來到巴黎是因為畢加索。如果仔細觀察達利的《半人馬家族》(1940年)、畢加索的陶瓷作品《半人馬》(1956年)、講述有人和鳥、星星的夜晚風景的米羅的《繪畫》(1953年)和畢加索的《大鳥和黑臉》(1951年),就會知道在巴黎的夜空下,三個人會進行怎樣的對話。
雷諾阿和夏加爾也與畢加索相連。畢加索在觀看了展覽中介紹的雷諾阿的《頭戴黃色帽子身穿紅色裙子的安德烈》(1917~1918年)後,於1919年以尊敬的心情描繪了雷諾阿的肖像畫。夏加爾也喜歡巴黎,但他第壹次見到畢加索的地方是20世紀40年代末的法國南部。夏加爾的《結婚花束》(1977~1978年)可以感受到當時致力於陶瓷的畢加索帶給他的影響。
在這裏推薦壹條在設置在外面的繪畫作品旁邊散步,參觀陶瓷林後,在展示場中間設置的桌子上休息的參觀路線。坐壹會兒看“傑作的風景”,輕輕拍打生活的藝術氣息在耳邊撓癢癢。免費參觀,但需在國立現代美術館網站(www.kguide.kr)預約。每人最多可以拿到4張入場券。從希望參觀日14天前的下午6點開始可以預約。每次70人,每天進行8次參觀。在現場,每次接收30人,每天共接收240人。該展覽將持續到明年2月26日。星期壹閉館。
金泰彥記者 beborn@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