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傷口的地裏

Posted May. 19, 2021 07:05   

Updated May. 19, 2021 07:05

한국어

一名14歲女孩去學校的第一天。除了老師,誰也不跟女孩搭話。午餐時間。少女一個人吃了便當,走到教室中間。這是為了喝火爐旁邊水桶裏的水。用勺子舀水喝完後,一名不到七歲的孩子走進教室說。“你能幫我用勺子舀點水嗎?”女孩舀了水,孩子就小心翼翼地喝著。“謝謝。”聽到這句話,小女孩哽咽了。那個孩子是第一個跟自己搭話的人。少女為了忍住哭泣,使勁地眨動眼睛。

少女的母親是中國人,父親是白人,是一名混血兒。3年前去世的母親也是韓國人父親和中國人母親所生的混血兒。其他的人都是白人。盡管自己反對,但一個有色少女還是來到學校,他們以不送孩子去學校作為回應。他們認為,學校應該只為白人而開。“那孩子說的我們的話呢。”連英語這門語言都必須是屬於自己的。白人雖然生活在從印第安人那裏掠奪來的土地上,但總是扮演著主人的角色。大人如此,孩子也如此。

這是旅美僑胞作家琳達·秀·朴的《草原蓮花》中的故事。小說把一個少女在美國某小城遭受的種族歧視的痛苦展現得淋漓盡致。作者幾乎同樣經歷了小說中描寫的種族歧視事件。雖然小說的背景是沒有韓國移民的19世紀末,但小說中到處投射著作者經歷的種族歧視。遠超19世紀,到20世紀中期,後來又進入21世紀,美國仍然是種族歧視的國家。因此,作者回顧自己的傷痛,再加上一些虛構。她希望成為一些人的安慰,成為一些人的“思想養分”,把傷痛當作了小說的素材。在傷口的地裏創作的花朵盛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