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結束的韓俄首腦會談上,韓國總統樸槿惠與俄羅斯總統普京提出遠東西伯利亞開發相關的“韓-朝-俄三角合作”發展藍圖及韓俄兩國的能源及北極航線開發協作方案。這次會議體現了韓俄面對近日東北亞國家發生的格局變化,共同應對的戰略合作面貌。
目前,影響東北亞地區長期以來形成的地區局勢及國家競爭力的物流革命及能源安保競爭,以及由此引發的地區霸權的變化等相互吻合,預計會導致東北亞地區新格局。
在俄羅斯北端設立常設機構的可能性擴大,或爲俄羅斯主要出口國中韓日物流帶來革命性變化。這種能源安保結構的變化不僅會影響供求,也會引發軍事戰略的變化。美國擴大生産天然氣,減少對中東天然氣的依賴,就是修改能源輸送爲中心的海上戰略的做法。
在這種情況下,北端常設化成爲敏感話題,中方軍艦開始頻頻在韓國東海岸,日本津輕海峽出現。站在美日立場上來看,兩國要爲遏制中國海軍的挑戰,不斷將防線擴大至亞洲東北部方向,即朝鮮半島及日本列島北部地區。就日本不斷提出集體自衛權事宜,美國、澳大利亞予以容忍及支持也是與上述事宜有緊密聯系的。
中國更是在近日舉辦的中國共産黨第18屆三中全會創立了“國家安全委員會(NSC)”。
北端事宜引發的俄羅斯(遠東及庫頁島)與東北亞國家間的能源合並可能性與美國提出的天然氣革命或與中國掘起引發的地區霸權爭霸相吻合,要求東北亞各國家同時多發地做出長期對應措施。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通過安保外交長官間戰略協議題“2+2”同意日本擁有集團自衛權。日本又與俄羅斯建立了“2+2”戰略協議,以此強化能源安保及地區局勢中的合作。中俄兩國在強化防衛性合作,印度也在薩哈林投資後,與韓中日新壹同成爲北極理事會的非會員支持國。日本對遠東液化天然氣(LNG)的投資,以及新加坡、印度對遠東俄羅斯的關心是充分體現這次競爭的激烈程度的另壹個事例。
從曆史層面考慮的話,能源的出現與攻擊環境的變化,只有在與政治的良性結合時才會給國家帶來積極影響。新能源資源煤炭出現時,最先使用其能源的英國和法國壓倒德國成爲了産業革命的獲勝者。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來,德國轉變思想,通過天然氣管道從蘇聯(俄羅斯)引進穩定且價格低廉的能源,以加強其競爭力。也就是說,外交安保政策成爲了産業政策的基礎。在必要的時間使用決定性的政策技術才是體現國家能力的最重要的渠道。韓中日正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著競爭。
當然,東北亞地區也不乏19世紀提倡的“艦炮外交”,但是21世紀的確對帝國主義不太感冒。反而對地區合作及技術(能源)、政治的良性結合更有強烈的要求。東北亞的未來取決于韓中日三國政府的能力。韓中日三國格局將根據三國政府的能力而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