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世紀60年代為止,韓國的農村每年都因春荒時期和麥口期受苦。人口多,耕地面積少,因此秋天收穫的大米到第二年春節全都沒了。要想收回麥子,得等到夏天。在早春,沒有糧食吃的農民們到山野采野菜或植物根兒來填飽肚子。春荒時期,農村有好多人因為沒吃的而浮腫。
▷1961年,以軍事政變掌權的樸正熙政府喊著“不要放過一寸土地,增產糧食”的口號,全面實行了能克服麥口期的各種方案。為了脫離只靠天的“望天田”農業,政府推進了農業用水開發。根據這種努力,韓國大米年平均生產量從1953∼1955年的214萬噸,到了1961∼1965年增加到350萬噸。但是因經濟開發和收入增大,大米的消費量也增加了很多,最終還是缺米。解決這個問題的決定性奇跡就是開發了奇跡般的稻種“統一稻子”。
▷前天以83歲去世的首爾大學名譽教授許文會,被稱為“統一稻子的爸爸”。許文會教授在20世紀60年代後半期,接觸了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IRRI)開發的秈稻(Indica rice)的多收穫新品種(IR系列)。他與農業科學家們組織了一個隊,專門研究開發新品種。終於在1971年成功開發出IR系列稻子和日本系列稻子交配的多收穫新品種“統一稻子”。朴正熙總統和總統經濟類特別輔助官樸鎮煥的全面支援也成為了很大的力量。統一稻子抗病性強,而且生產量比一般稻子多約40%。因為統一稻子,韓國的大米每ha收穫量從1972年的3.34t到了1977年增加到4.94t。20世紀70年代,韓國的大米生產急增成為了“亞洲綠色革命”的代表性成功事例。
▷韓國因統一稻子的開發,以蓄積的稻子育種技術為底子,連續開發出收穫量更多又更好吃的新品種。1992年,收穫量多但味道不是很好的統一稻子消失了。但是統一稻子對韓國糧食起的功勞永遠不會消失。大米充足的如今,想像不到“麥口期的痛苦”的這一時代青年們也有必要知道這段歷史。
評論員 權純活 shkwon@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