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權相佑因電影《馬粥街殘酷史》而一夜成名。學生就算犯了小小的錯誤老師也會動粗的這一電影讓我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學校像叢林,而老師像一頭猛獸。那是我上初中的時候,我以為下了課跑出教室時被一位男老師逮個正著。突然眼前一片漆黑,接著我便倒在走廊上。被打了好幾巴掌的那次經驗成為了我難以忘記的“外傷性神經症(Trauma)”。
▷很多教育學家指出,教育學生時稱讚要比體罰更有效。美國等大部分發達國家從很久以前開始就嚴禁體罰。體罰可以對學生造成心理創傷,而且還能引發對老師的反感。除了会有外伤外,也关系到人权侵害。就像最近毆打小學生的場面被公開的“吳老師”一樣,我國學校現場還殘留一些習慣性地毆打學生的老師,這一點令人悲哀。
▷不過,體罰有時候可以成為引領學生走向正確方向的催化劑。老師的體罰是暴行還是“愛的體罰”,學生能感覺得到。目前,“課堂紀律崩潰”現象越來越嚴重。老師不敢吵醒在課堂上打瞌睡的學生,而且老師遭學生毆打的事例也逐漸增加。一線的老師一致認為,若嚴禁打手掌、跑運動場、走鴨子步等最基本的體罰,那麼可以說基本上放棄了學生指導。
▷家長對體罰的看法也不一致。首爾教育廳廳長郭盧炫指示說,要從第二學期開始全面禁止體罰。長時間的爭執下也得不出答案的體罰問題,在沒有收斂學校現場的意見以及家長沒有達成一致的情況下,根據教育廳廳長一個人的判斷做最後決定,這似乎不是理想的結果。專家指出,這一次的措施是郭廳長為了制定他的公約《學生人權條例》而開展的事前準備。《學生人權條例》也不該停留在理想論上。體罰問題應該與一線教師和學生、家長協商後,得出更周全的結論。
評論員:鄭星姬 shchung@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