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減少中小企業聘用難和青年失業問題,“產業-學校聯繫型人力培養程式”未能獲得顯著成果,呈現出了其界限。在中小企業廳雇傭報告書中,專業高中畢業後進入中小企業的畢業生只有47%表示該程式是“正確的選擇”這是回答“後悔”(24%)人數的約兩倍。 但是“想給學弟們推薦該程式”的回答(43%)比“不想推薦”(57%)低14%。表示會繼續在目前的公司上班的人只有28%。
“產-學聯繫程式”是指,工業高中等專業高中或大專與中小企業簽訂合約後開發量身定做型教育課程,相應的企業將在畢業前聘用已接受1年教育課程學生的制度。參與企業會給學生提供教育訓練費和補助費後再從勞動部雇傭保險基金報銷這些費用。從2006年開始正式施行的該制度後,參加該程式的學生和企業在持續增多。 去年更是有66個高中和14個大專等共80個學校的2000多名學生參加了該程式。
雖然看起來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需要改善的課題也很多。 不少年輕人就業後因為對工作崗位失望而調職或准備考入大學。 企業對接受該程式的就業者的滿意度也不及期待。
如果想提高產-學聯繫程式的效果,學校就要強化實務型教育,讓學生們儘早感受到在產業現場工作的快樂,企業也要提示未來發展機會。教育技術的同時也要教育職場利益、交流方式等,説明學生們就業後儘早適應環境也是非常重要的。 政府有必要考慮提前學生參與該程式的時間,進行持續性事後管理的方案。 年輕人在就業後遇到挫折的原因中也有我們社會“大學優先”的認識。實現轉變社會認識的同時也有必要與e-running系統和網路大學聯繫等聯繫起來,進行活用。
與其在畢業後因為找不到工作而浪費時間,還不如在中小企業開始社會生活,積累工作經驗、學習“勞動的價值”,這對本人和社會是更有幫助的。 雖說是“就業冰河期”,但是也有很多優秀的中小企業因為找不著人才而苦惱。政府、企業、學校周密分析產-學聯繫程式的長短處,並制定補充對策的話可以創造出更多的“量身定做型就業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