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刺激服務產業需要伴隨創造就業崗位。據各產業雇用統計,製造業呈現“無雇用增長”趨勢,但專業科學技術服務業、保健業及社會福利服務業、教育服務業等服務領域的就業資料卻每月都能保持1.4%~ 20.7%的增幅。我國製造業在國民生產總值(GNP)所佔據的比例,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30個成員國中,排在第一位。但服務業卻落在倒數第二位。若想發展我國服務業,則需要大幅緩和醫療、法律、教育、觀光、承辦活動等的規章制度。
國務總理鄭雲燦出席昨日國會預算清算特別委員會全體會議時,特別提出:“制定明年預算議案時,要把民生和創造就業崗位方面放在優先位置。”前一天,企劃財政部、知識經濟部等18家相關部處發表了在經濟自由區內建立醫院等“促進對外經濟政策戰略”。但掌管服務業的保健福祉家族部、教育科學技術部、法務部等相關部處,則因想法不統一、庇護原有從事人員、職位爭奪等種種原因,目前也未能達成一致,讓人感到擔心。趕在財政部於10日發佈“2010年經濟政策方向和議題”之前,有可能先傳出相關部處與最終調整工作方面出現問題的聲音。
此前,政府於今年5月曾發表了允許在經濟最自由區域內設立外國醫院的“服務產業先進化方案”,但最終因相關部處的反對而停止了討論。8月份,公正交易委員會為緩和美容行業、汽車出租業等服務行業規章制度而召開的討論會,也因業界不和諧而被迫解散。雖然反對者們主張這些政策只對富人有利,未能顧及零散行業者,但事實上,這些主張都是片面分析。若降低行業門檻,可增加就業崗位,也可使消費者享受價格低廉、品質更優的服務。OECD“為增長的經濟改革”報告書,也強調經濟困難時,應降低行業門檻,這樣才能提高行業競爭力。
雖然,李明博總統曾在兩個月前的緊急經濟對策會議中表示:“希望黨能幫助國會迅速通過有利於創建就業崗位的服務行業規章制度緩和法案。”但目前看來,有必要重新整頓各個長官的思想。政府若部處間的矛盾也不能調解,如何說服國會,得到相關從事人員和國民的理解?灌入大把國家財政提高經濟增長率,也是有限度的。只有解決就業問題,才能使國民真正體會到經濟增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