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社論] 政府不放寬規章制度就是與民生經濟爲敵

[社論] 政府不放寬規章制度就是與民生經濟爲敵

Posted August. 16, 2006 03:02   

國內各企業通過大韓商會對政府提出要求說“若要阻止景氣不振,就要放寬規章制度”。大韓商會最近做了一項調查,結果顯示95%的企業認爲“企業限制性規章制度對景氣造成惡劣影響”。而且,67%的大企業和54%的中小企業認爲“如果適當放寬規章制度,將進軍新的專案領域”。

自現政府上臺以來,我國的經濟增長率始終低於世界經濟增長率。更何況,如今又面臨了景氣不振局面。首當其衝受到這種低增長和不景氣痛苦的主要是平民和中産階層。當務之急是促進籌資、創造工作崗位、增加國民收入、縮短貧富差距。爲此,亟待放寬各種規章制度並營造企業親和性的環境。就連政府下屬研究機關——韓國開發研究院(KID)也分析認爲,各種行政規章制度每年至少使經濟增長率降低0.5個百分點。在我國,經濟增長率每上升0.5個百分點,工作崗位就會增加4.5萬個。

然而,盧武鉉政府反而將規章制度數量從7715件增加至7926件。其中,不乏出資總額限制制度等針對國內企業的對外逆向差別化規章制度。由於醫療、教育、休閒等高價服務方面的規章制度繁多,導致國民的海外服務消費激增,今年上半年的服務收支逆差就已經達到89億美元。由此消失的國內工作崗位數量多達18萬個。

現政府舉著“均衡發展”的旗號,甚至採取“理念型規章制度”,橫加阻攔在首都圈進行投資和增加雇用。企業紛紛抱怨說,因爲這樣的規章制度而不能投資,但經濟副總理權五奎卻說首都圈的規章制度和出資總額限制制度不過是“無關緊要的問題”。如果是這樣,理應告訴國民什麽才是“本質性的問題”,並加以解決,挽救經濟才是。實際工作中束手無策,卻像評論家一樣高談闊論,國民怎能不認爲現政府是無能而不負責任的政府?國民對經濟失策的憤怒,以及市場對政府的抱怨在日益加劇。

既然過去3年半來在經濟政策方面一事無成,政府起碼應該放開緊緊攥在手裏的規章制度決策權,這樣還能使國家經濟好轉一些。即便存在一些副作用,也要果斷放寬規章制度,爲經濟注入活力,這才是切實需要做的工作。政府在利用規章制度阻攔經濟增長,從這一點上看,即使說政府是民生經濟的敵人也毫不爲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