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让人眼睛一亮的奥妙物品……”朝鲜时代什么时候开始有了眼镜?

“让人眼睛一亮的奥妙物品……”朝鲜时代什么时候开始有了眼镜?

Posted January. 01, 2022 07:41   

Updated January. 01, 2022 07:41

한국어

“西方的白玻璃开始销售,制作眼镜,只有硬币大小,放在眼前眼睛就会亮起来,能看清毛尖,真是奥妙啊。”

这是清朝初文人孔尚任留下的记录。眼镜一度被认为是西方式近代化的产物,但随着描写朝鲜正祖大王的电影和电视剧《戴眼镜的国王》登场,人们对“朝鲜时代眼镜”的认识也变得不再陌生。谁、什么时候、第一次制作眼镜,眼睛又是何时、如何传入东亚的?

一直研究中国海洋史的本书作者以带来超越电话、手机、互联网的便利革新的“眼镜”为关键词,追踪中世纪后到近代的欧亚贸易网络。

据推测,眼镜的发明,是在1280年代的欧洲。其背景是伊斯兰世界积累的玻璃技术和知识,这一新文明的利器,在13世纪末同时在欧洲和阿拉伯传播。流入中国的记录从明宣德帝(1425年至1435年在位)时代开始,但正式使用则要到16世纪。

起初传至亚洲的眼镜遵循了外交和贸易并行的名义朝贡贸易路线。朝贡眼镜和其他物品的地区被记录为撒马尔罕(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天方国(麦加)、马六甲(马来西亚)等,体现了明朝区分北方和海洋的异族进行管理的方式。作者解释说,眼镜在中国的传播是元帝国灭亡后被认为断绝的欧亚贸易网络恢复的证据。明朝对朝贡品给予了丰厚的补偿,优质的眼镜也进入了中国。

随着中国人开始亲自制作眼镜,眼镜在东亚迅速传播开来。明万历帝(1572年至1620年在位)时代,从广州开始,眼镜制作在中国江南地区扩散。虽然一开始是远视镜(放大镜),但随后近视镜也得到了普及。到了清乾隆帝(1736年至1796年在位)时,将眼镜度数分为12个阶段进行精密销售。相比玻璃,中国人更喜欢水晶眼镜。因为他们认为,制造玻璃时使用的火气会损害眼睛。

眼镜传入朝鲜是在壬辰倭乱时期。李瀷在1740年左右著述的《星湖僿说》中写道:“这个被叫做‘叆叇’的眼镜将会从中国传来,家庭也一定会具备。” “叆叇”是朝鲜时代称呼眼镜最熟悉的名字之一。在18世纪往返北京的燕行使节的记录中,眼镜也无数次被提及。实学家李圭景(1788年至1856年?)撰写的《眼镜类》中,出现了将眼镜分为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并根据形态进行区分的文章。

虽然以日常重要物品为话题,仔细地解释了贸易的世界史,但此书也不无遗憾。作者推测,在欧洲发现眼镜后半个世纪后,眼镜可能也到达了中国,但并没有进行更细致的论证。可能是觉得这并非此书主题的重要部分,因此最好省略。如果每次出现“宣德年间”“乾隆年间”等标记时,都附会公元年份进行注解,对中国历史并不熟悉的普通读者来说,这似乎也显得更为亲切。经常出现的“글라인딩”(音为glinding)似乎是“grinding”一词的笔误。


刘润钟 文化记者 gustav@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