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從搖籃到墳墓,在“我們的公寓”裏?

Posted June. 17, 2024 08:02   

Updated June. 17, 2024 08:02

한국어

偶爾星期五休息的時候,托兒所下課的下午4點去接兩個女兒。每當這時,孩子們的下壹個目的地就是遊樂場。這不是擁有40多年歷史的我們公寓的舊遊樂場,而是馬路對面新建公寓的新遊樂場。鋪有聚氨酯樹脂,有大滑梯,池塘裏還生活著螺螄。

但是那個公寓小區內外都建有鐵柵欄。在外面要按密碼才能進去,在裏面要按按鈕才能出來。部分出入口相反,要在裏面按密碼才能出來,要在外面按按鈕。

公寓的柵欄象征著各種東西。建設公寓所需的巨額費用和昂貴的銷售價、治安和私生活擔憂、同住壹個院子裏的同質感和其他的異質感……最近,首爾某公寓甚至為入住居民之間結為親家而牽線搭橋。住在同壹公寓意味著經濟能力和社會地位相似,因此要考慮的東西會減少。在低出生率、不婚的時代,這樣的嘗試固然是無可厚非的,但余味卻略顯苦澀。

大小區公寓內不僅有幼兒園和托兒所,還有學校。所以大部分朋友都住在同壹公寓。如果連壹輩子的伴侶都在公寓裏尋找,那麽以後是不是有可能超過這個水平呢?出生在同壹醫院,上同壹所小學、初中、高中,暫時離開園區讀完大學,重新回到公寓組建家庭,在年老後結束生命。這樣下去,會不會連居民專用火葬場或供奉堂都進駐了呢?

在韓國,公寓不僅僅是單純的家。據首爾市首爾研究院透露,住在公寓的已婚女性比住在單獨住宅、低層小區、多戶型住宅時,生孩子的意向更高。據統計廳3月份公布的數據,家庭平均資產中78.6%是房地產。公寓既是生育基礎設施,也是全部財產,是規定自己的位置和共同體的存在。生活半徑被束縛在裏面也不奇怪。

但是,國民中住在公寓的人僅占51.9%,剛剛超過壹半。另壹半居住在單獨住宅、別墅等多種居住地。執著於公寓是不是因為對未來的不安和日益嚴重的兩極化、威脅生活的不確定性而把自己關在園區內呢?

和兩個女兒壹起來到遊樂場時,不管籬笆如何,住在附近的孩子們都在壹起玩。住在其他公寓的孩子、住在別墅的孩子也像是約好了壹樣,下午4點聚集到了新公寓遊樂場。壹起跑步,推滑板車。

在目不轉睛的註視下,天黑下來了。想著該回家了,但是遊樂場旁邊的出入口要按密碼才能出去。在想“該怎麽辦”時,女兒和朋友們壹窩蜂地跑到了鐵門旁的草叢後面。聽到“爸爸,過來”的話後跟著去,發現有個小狗洞。孩子們迅速從縫隙中溜出去,得意洋洋地打開鐵門赤赤地笑了。至少在這個公寓裏,大人們的籬笆對孩子們來說是無用的。孩子們互相揮手,各回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