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縮水式通貨膨脹”、“降級式通貨膨脹”、“捆綁式通貨膨脹”、“流媒體通貨膨脹”…….
這些都是最近隨著各種物價上漲而產生的各種新詞。如果說減少產品容量和成分含量的分別是縮水式通脹(shrinkflation)和降級式通脹(skimpflation),那麽比起單個,提高捆綁產品的價格的是捆綁式通脹(bundleflation)。這是在小區超市可以看到的高物價時代的千態萬象。再加上在線視頻服務(OTT)訂閱費同時上漲的流媒體通脹(streamflation)。
“小伎倆”漲價就是證明控制通貨膨脹有多麽困難的事例。韓國銀行在最近發行的報告書中分析稱:“價格及工資設定形態的變化是導致通貨緊縮(物價上漲緩慢)緩慢的主要原因。”
事實上,目前的通貨膨脹基調是世界趨勢。隨著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生產人口減少、氣候變化帶來的農產品價格暴漲、脫離全球化帶來的生產費用上升等同時發生,大部分國家都受到了物價壓力。著名經濟學家、英國倫敦政經大學(LSE)名譽教授查爾斯•古德哈特表示:“過去30年是低利率時代,但今後30年由於人口老齡化,儲蓄會減少,消費會增加”,暗示高利率、高物價將長期持續。
但是物價上漲的主要因素因國家而異,因此對通貨膨脹的應對只能有所差別。實際上,韓國10月份的消費者物價上漲率為3.8%(與前壹年相比),超過了美國(3.2%)。這是自2017年8月以後時隔6年零2個月韓美物價上漲率再次發生逆轉。自去年物價達到頂點後到今年9月為止,韓國(0.19%)的月平均下降幅度也小於美國(0.36%)、歐洲(0.57%),因此物價上漲率率的鈍化速度較慢。這是因為,與能源、糧食自給度較高的美國相比,韓國對外依存度較高,而且受到匯率上升的影響。再加上壹度壓抑的電力、煤氣費等公共費用上調壓力也不小。有人指出,與美國相比,勞動市場僵硬,市場競爭不那麽激烈的韓國經濟結構也是引發高物價的原因。
最近以食品價格等為中心物價回升後,韓國銀行30日凍結了標準利率,將今年和明年的物價上漲率預測值分別上調至3.6%和2.6%。也就是說,到明年年底為止,很難實現2%的物價目標。也就是說,高物價局面變長的所謂“粘性(sticky)通貨膨脹”可能會正式開始。
通貨膨脹可不是好惹的。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今年9月的報告書顯示,從1970年至今在56個國家發生的111起通貨膨脹中,只有64起(57.6%)在5年內被控制住。通貨膨脹在1年內得到穩定的事例只有12起(10.8%)。IMF建議道:“為了控制高物價,核心是維持壹貫性的緊縮政策”,“不要因為出現通貨膨脹緩和征兆就草率地解除緊縮強度。”代表性的通貨膨脹鬥士、前美聯儲主席保羅•沃爾克的回憶錄題目《Keeping at it(持續緊縮不動搖)》難道不也是韓國貨幣當局應關註的教訓嗎?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