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不舒服的米飯

Posted June. 28, 2023 07:52   

Updated June. 28, 2023 07:52

한국어

編撰《三國遺事》的高麗時代的僧侶壹然,雖然大部分的人生都與母親分開生活,但卻是孝子。也許正因如此,他在《三國遺事》的最後安排了父母和子女的故事。金富植的《三國史記》中出現的那個故事經他之手後更加感動。

有壹個女兒叫知恩。她的父親早逝,陪著失明的母親生活。因為太窮,就靠討飯養活母親。但是因為是嚴重的災年,連這個(討飯)也做不了。於是她賣身到某戶有錢人家,當奴仆給媽媽買飯。過幾天媽媽說。“以前吃粗茶淡飯心裏很舒服,但最近吃好米飯也像紮腸子壹樣心裏不舒服,這是怎麽回事呢?”女兒如實說出來後,母親痛哭流涕。“妳因為我成了仆人,那我還是快點死吧。”母親和女兒都哭了。

《三國史記》講述的故事到此為止。但是《三國遺事》中卻出現了《三國史記》中沒有的部分。“女兒只想著讓母親吃飽飯,卻因為沒能讓母親安心而感到自責而哭了。”她以為自己盡了最大的努力,但回頭卻發現給母親帶來了不便。她意識到自己想得不夠周全。因此,母親因自己女兒成為仆人而自責哭泣,女兒則因無法理解母親在吃糠粃即好吃的飯時,心情更舒暢而自責哭泣。對母親來說女兒優先,對女兒來說母親優先。可以說這是比起自己先考慮他人的愛的語法。

《三國遺事》在分享《三國史記》等故事的同時,也更深入地探索倫理性問題。壹然將那個故事安排在最後,喚起“愛不是物質,而是心理問題”的常識性、但容易忘記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