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被遺棄的“Aerok”孩子們

Posted July. 07, 2021 07:11   

Updated July. 07, 2021 07:11

한국어

讀詩有時會有面對尷尬真相的體驗。詩人金惠順的《KAL》就是會給人這種體驗的詩。展開的是分散生活的四姐弟的故事。“父親去向不明/媽媽出嫁了/大女兒生活在釜山/兒子在法國/小女兒在美國。”因此,三姐弟的話需要三重翻譯,才能互相聽懂。本來是四姐弟,但老幺不知道在哪裏。三姐弟在機場緊緊擁抱在一起,令他們掛懷的,是分別時只有一歲的老幺沒有出現。“老幺還沒找到/機場上,三姐弟先擁抱在一起。”正如“先”這個詞的提醒,他們的擁抱,在與老幺會合之前是不完整的。

他們的這一情況,雖然有父母的責任,但是詩人卻把更大的責任歸於國家。“一個才七歲、一個才三歲、一個才一歲/Aerok為什麽要讓他們像裸殼的蝸牛一樣,去異國他鄉的水泥地爬呢?/要讓他們像掉在市場地面上凍住的白菜葉子一樣瑟瑟發抖呢?/”“Aerok”是‘Korea”的倒寫,指的就是韓國。從本質上講,把三個孩子送往國外的,就是Aerok,不,是韓國社會。把這麽多孩子送到海外的Aerok是一個“可恥的國家”。

長大成人的三姐弟初次會面後就分開了。兩人回了自己的國家,只留下大女兒。“飛機們載著弟弟們遠去後/獨自留下的大女兒哭了。”詩人寫道,他們一離開,“Aerok的偽善就像是機場衛生間的廢紙”,嘲諷著我們。“您有沒有坐過去往外國的孩子們坐過的飛機?/有沒有聽著孩子們的哭聲去度過假?”詩人讓我們發揮想象力,去到被海外領養的孩子們哭著的飛機裏看看。這是令人難受的詩。我們甘願承受這種難受,是因為在我們的自我意識中,我們可能是把這些孩子送上飛機送往國外的同謀者。文學評論家·全北大學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