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戰爭留下的真正創傷

Posted June. 22, 2021 07:25   

Updated June. 22, 2021 07:25

한국어

本周將出現與朝鮮戰爭有關的兩個歷史性日子。第一個是1950年6月25日開戰日。第二個是蘇聯通過其駐聯合國代表馬立克提議舉行停戰談判的1951年6月23日。當時雖然距離停戰還有兩年時間,但在截至1951年6月23日的一年時間裏,戰況可謂是“反轉”又“反轉”。戰爭因6月25日朝鮮軍隊南侵而爆發,至8月縮小至洛東江前線。如果按照朝鮮軍隊原來的計劃,戰爭早就應該以朝鮮的勝利而告終。開戰當時,蘇聯軍隊的指揮官們盛贊朝鮮軍隊能力強、進攻速度快。

由於“聯合國軍”的參戰決議,戰況開始出現了與朝鮮預測不同的變化。仁川登陸作戰扭轉了戰局,11月“聯合國軍”即將進攻到鴨綠江-圖們江線。在此階段,中國軍隊參戰,戰局再次發生逆轉。在長津湖戰役中,美國海軍陸戰隊面臨潰敗的危機。中國軍隊的規模和戰術對聯合軍而言非常陌生。由於找不到對策,前線再次被推到了中部地區。

但從1951年2月開始,聯軍重新采取了反攻態勢。這時候,中國軍隊野戰司令官們認為突襲的效果已經結束,無望取得戰爭的勝利。雖然毛澤東不太滿意地接受了野戰軍的提議,但隨著蘇聯和中國對勝利失去信心,才出現了停戰提議。

“6.25戰爭”是圍繞體製展開的理念戰爭。短短一年時間裏,戰線橫掃南北,無數人為追隨體製而移動。戰後,隨著韓朝不同體製的固化,產生了大量矛盾和悲劇。

現在,在戰爭中出生成長的一代也已成為老人。肉體上的傷痕隨著時間的流逝會被遺忘並掩埋。但是理念的矛盾正變得更加嚴峻。現實的矛盾、無耐的選擇和矛盾逐漸成為知識分子淺薄的學究,成為理念和政治的玩物。對歷史的真正反思是如此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