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空院子

Posted April. 17, 2021 07:19   

Updated April. 17, 2021 07:19

한국어

壹位名叫鮑曼的哲學家這樣描述今天的我們。“他們都是被禁錮在各自的保護傘下的人。”這種現代人的特征是空虛。網絡世界變寬了,社交網絡服務(SNS)雖然擴張了,但是連接中斷的瞬間更是無比空虛。因為空虛,想要連接,但是越連接反而越空虛。這就像喝海水壹樣,喝得越多越口渴。

 但是孤獨與空虛略有不同。孤獨意味著壹個人在享受有點苦澀的狀態。雖然空蕩蕩的,但並不是因為空虛而受不了。孤獨肯定了空蕩蕩的狀態。相反,什麽都要空著才能填滿。如果通過孤獨面對空著的狀態的話,可以在空著的地方填上自己,也可以找到意義。

《空院子》就是壹首孤獨的詩。詩人李炭在1964年通過《東亞日報》新春文藝步入文壇,特別是很好地捕捉到了虛無、孤獨的氛圍。讓我們來看壹下詩。盛開的花謝了,院子裏空蕩蕩的。眼前空落落的,心情也隨之感到空虛。如果說這種空虛感是痛苦的,那麽如果想回避,空蕩的庭院就會接近空虛感。但詩人會反省,將空虛轉化為孤獨。雖然花都謝了,院子看起來空蕩蕩的,但事實上,空蕩蕩的院子並不只是空著的。詩人發現那個地方充滿了陽光。

 日復壹日,苦不堪言。也有因為什麽都沒能實現而後悔的過去。但是,即使眼下沒有壹絲業績,那時間也並非完全沒有意義。無論是在沒有生意的日子,還是迷失的日子,陽光都是存在的。依然有陽光。空蕩的院子壹點兒也不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