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命運》蘊含法國革命精神

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命運》蘊含法國革命精神

Posted June. 30, 2020 07:39   

Updated June. 30, 2020 07:39

한국어

貝多芬第五交響曲是今年迎來誕生250周年的貝多芬交響曲中的代表性作品。縱觀整個交響曲歷史,該作品也是如同紀念碑一樣的存在。

 這首曲子的第一樂章以三個音符連出的強烈的首句開始。

 雖然是偶然的,但在摩斯符號中,像該首句一樣,按3短1長的節奏按壓,就代表字母“V”。羅馬數字是“5”,也是表示勝利的“Victory”的第一個字母。

 這首曲子通常被稱為《命運交響曲》。以貝多芬的秘書自居的安東•辛德勒在貝多芬死後說:“貝多芬先生在我面前指著樂譜說‘像這樣命運在敲門’。”但辛德勒編造了許多關於貝多芬的故事,甚至被查出偽造了貝多芬與他人筆談時所用的對話錄,因此他的話大體上是讓人信不過的。

 大指揮托斯卡尼尼尼說:“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命運》其實什麽都不是,就像樂譜上寫的一樣,它只是‘輕快而有力地(意語allegro con brio)’,即‘充滿活力的急拍’。”那麽,三音並排出現的該首句有沒有特別的意義嗎?

 有人說,“命運”之外的其他含義都包含在這一首句當中。英國指揮家兼音樂學家約翰•埃利奧特加•德納就是這樣的人。他說第五交響曲第一樂章來自當時法國革命派的歌。法國革命時期作曲家路易吉•凱魯比尼的《先賢祠贊歌》中有這首歌。快速的三音符首句相互交換,聽起來和貝多芬第五交響曲第一樂章非常相似。

 與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同一年推出的法國人的交響曲也值得關註。比貝多芬大7歲的艾蒂安•梅威爾(1763~1817年)的交響曲1號第4樂章。該曲子也是三音符首句在多個分譜輪番登場。

 梅威爾和凱魯比尼是所謂的“拯救歌劇”的代表。他們和貝多芬的活動時期正處於法國革命爆發後不久。當時在法國流行的歌劇形式是拯救歌劇。主人公是具有高貴思想的革命派人物。他遭人誣陷被關進監獄,在具有獻身精神的周圍人的幫助下逃脫。貝多芬創作的唯一的歌劇《費德裏奧》也遵循了這種拯救歌劇的典型。

 貝多芬在德國也出生在離荷蘭或法國較近的萊茵河流域的波恩。這裏正是法國啟蒙主義和革命精神的風傳地。自由、平等、博愛的理念,粗暴地抓住了貝多芬的心。雖然他經常得到貴族的贊助,但他認為藝術家的存在比貴族更優越,是人類的精神導師。在拿破侖登上皇帝寶座之前,貝多芬對推翻君主政體的法國表現出了好意,後來他還想把被稱為英雄交響曲的第三交響曲《波拿巴交響曲》獻給拿破侖。之後拿破侖成為皇帝,侵略鄰國後,貝多芬雖然背棄了他,但是沒有背棄自由、平等、博愛的理念。

 雖然圍繞貝多芬的環境是“命運”,但他以要擰住命運的胳膊克服困難的超人意誌闖過了人生。有必要記住,他這樣的人生,不僅和他與生俱來的氣質、戰勝失聰成功成為作曲家的個人因果過程有關,而且與他生活的動蕩年代有著密切的聯系。如果能夠理解這一點,他的第五交響曲就會超越“命運”,給人以全新的感覺。

 首爾市立交響樂團將於下月3、4日在首爾樂天音樂廳舉行定期演出,由首席客座指揮家馬庫斯•施坦茨指揮,演奏由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和歌劇《費德裏奧》序曲作曲的他的《列奧諾拉序曲第三號》等。


劉潤鐘=文化專門記者 gustav@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