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與藝術家不斷交流好問題......藝術孵化勝地

與藝術家不斷交流好問題......藝術孵化勝地

Posted April. 28, 2020 07:35   

Updated April. 28, 2020 07:35

한국어

2000年代初期,以國內公共機關和演出場為中心, “藝術孵化(也稱藝術培育)”油然而生。以充實新進藝術人群,保持藝術生態系統健康為目標的藝術孵化,不斷為行業提供新鮮血液。在推出完成作品之前,將為藝術家提供包括Showcase、朗讀演出在內的各種機會。這是一種註重創作過程和潛力的投資,而不是競爭。

 在民間領域,鬥山藝術中心開始嶄露頭角。如果是經過此處的作品,“相信”這一認識在演出界已經深入人心。從支援企業文化藝術活動的角度出發,1993年建立並於2007年重新開館的鬥山藝術中心(蓮崗廳),通過“鬥山藝術實驗室”“DAC Artist”(創作者培養項目)等孵化項目與年輕藝術家合得來。

“與藝術家不斷交流好問題。”連續10年引領鬥山藝術實驗室的南允一PD這樣定義孵化哲學。從2010年開始,鬥山藝術實驗室選拔的67個制作組共將72部作品212次搬上了舞臺。截至目前,共有11817名觀眾與他們見面。可以向每個制作組提供最多700萬韓元的作品開發費,並提供單位裝備、練習室、宣傳營銷等。

 南PD解釋說:“我們一直都在介紹雖然粗糙且實驗性但具有固有藝術語言的作品。創作者和機構在保持適當距離的同時,互相提出同時代的問題,這是決定孵化成敗的關鍵。”說唱能手李籽藍、導演金東延和李京成、舞臺設計師呂信東等都曾在鬥山藝術實驗室工作過。繼今年6部作品之後,明年將有9部作品登上舞臺。

 DAC Artist從中長期的觀點來支持藝術家。給創作過兩部作品以上的經驗者提供1億韓元的演出制作費。從今年開始,將進行對象征集。演出時間定在2022年。這相當於在鬥山藝術中心這個小小的世界裏,分階段構建創作者可以試驗的土壤。

 兩個項目的報名資格都在40周歲以下。這是考慮到了30多歲才帶著自己的色彩正式推出創作物這一點。

 孵化的成功尺度是,支援作品在外部正式演出。但是,除了看得見的成功之外,還有看不見的意義。南PD表示:“認為試驗也有失敗的鬥山藝術中心的內部情緒造就了創造力。孵化可以提供更大的失敗價值,從這一點上來說應該找到意義。”


金基潤記者 pep@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