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結束修繕工程的益山彌勒寺址石塔

Posted June. 21, 2018 07:55   

Updated June. 21, 2018 07:55

한국어

需要耗費20年的時間。完全不知道原型的石塔的頂部依然保留著。與此相反,在長達1400多年的時間裏,石塔的材料和重新支撐石塔的石頭混成一片,形成了新舊的和諧。韓國最古老的、也是最大的石塔—全北益山市彌勒寺址西面的石塔(國寶第11號)結束了20年的修繕工程,並于20日露出新容顔。

○ 懷有《薯童謠》主人公武王的心願的石塔

 彌勒寺址石塔建造于《薯童謠》的主人公、引領百濟中興期的武王時代(600∼641年)。該石塔位于3塔3金堂(供奉佛像的建築)的伽藍部署下形成的彌勒寺的西側,雖然是石塔,但像木塔一樣,用2800多個石材組成的形狀形成了獨特的造型,這是該塔引以爲傲的一點。在2009年的維修中,發現了位于心柱石(塔的中心柱子下面的石頭)的“舍利莊嚴具”,並確認了建立年度是639年。那時發現的舍利莊嚴具被指定爲寶物。

 經曆歲月的風波,石塔也受到了嚴重的損毀。在統一新羅時代,由于地震,塔的一部分倒塌。在18世紀朝鮮的文人康侯晉寫的《臥遊錄》中有這樣一段記錄,“石塔還剩下7層”。1915年,日本帝國主義對彌勒寺址石塔進行了調查,並下達了需要緊急修繕的“甲”級後,用混泥土加蓋了石塔的西側面。在教科書上刊登的難看的彌勒寺址石塔的樣子是在此時形成的。

○ 文化遺産修繕曆史的裏程碑

 根據1998年的結構安全診斷結果,混凝土老化,結構上不穩定,由此開始了拆卸、複原工作。問題的關鍵在于,告知彌勒寺址的原型的資料根本沒有留下來。雖然被推定爲25米高的9層結構,但由于只剩下到第6層爲止的實測資料,所以無法預測具體情況。特別是,爲了不重蹈在1993年的韓國文化遺産複原過程中,被選爲最失敗事例的彌勒寺址東側石塔的前轍,經過了各種公論化過程。對于沒有明確的考證僅靠推測而複原成9層的東側石塔,前文化遺産廳廳長俞弘浚則表示:“有人說,這是最糟糕的複原事例,還有人想要用炸藥炸毀它。”

 經過討論之後,決定部分複原能確認形態的前6層。在最大限度地維持原型的原則下,把留下來的部材的使用率提高到了81%。進行了在修繕整理單一文化遺産的過程中最長時間20年的修理。光是用齒科用的鑽頭精密地清除日本帝國主義胡亂加上去的185噸混凝土就耗費了整整3年時間。

 此外,還動員了最新的文物複原技術。爲了複原以拆卸的部材爲基礎重新組裝的石塔的設計,用3D掃描儀一一測定了2800多塊石頭。光開發在碎裂的舊石頭和新石頭之間接合钛0.33%的黃金比率等文化遺産修繕相關專利技術就取得了5個之多。國立文化遺産研究所建築文物研究室室長裴炳善表示:“樹立了把彌勒寺址石塔複原過程中得到的文化遺産複原新技術,用于在柬埔寨、老撾等進行的文化遺産政府開發援助(ODA)等韓國文化遺産界的裏程碑。”

 彌勒寺址石塔計劃在外部臨時建築物拆除和周邊整頓結束的今年11月,向大衆公開。明年3月12日竣工。在639年(陰曆1月29日)供奉舍利後,彌勒寺址石塔時隔1380年之後重新找回了自己原來的面貌。


柳原模 onemore@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