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5年六方會談最終達成9‧19共同聲明的前夕。時任美國國務卿康多莉紮‧賴斯給六方會談美方首席代表(團長)、國務院負擔東亞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克里斯多夫‧希爾打通了電話。“能把(協定文本中)‘北韓和美國和平共存’的內容拿掉嗎?”賴斯認為,“和平共存”是冷戰時代的表達方式,有必要刪除。希爾認為,肯定是有誰在推動賴斯。這是新保守主義在發揮影響力。
修改六方業已達成的聲明內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希爾提議,把“和平共存”換成“和平地一起存在”怎樣?希爾在得到首肯後立即掛斷了電話,跑向中方首席代表武大偉。武大偉反問道:“是要在眼下這一時節修改文本嗎?”希爾用“要換成更好的英文表述”說服了對方,幾分鐘後發表了協議。
作為批評美國的強硬對北韓政策、催生9‧19共同聲明的主角之一,希爾總結了包括北韓核問題談判在內的33年外交官生涯。
無論是上個世紀80年代以後國際外交界頭等大事——1995年波黑內戰的終結,還是1999年馬其頓科索沃難民營暴動問題,還是達成9‧19共同聲明的現場,都有希爾的身影。充滿了活生生的紀錄。
他還解釋了2004年9月作為美國駐韓大使首次參拜光州的國立5‧18民主墓地的背景。在他作為大使履新時,正由於“女中學生被裝甲車軋死事件”“愛國者導彈部署及建立導彈防禦體系(MD)”問題等因素,韓國國內反美感情高漲的時候。
他表示:“當時在韓國,擴散著美國一度幫助遏制韓國民主主義發展的觀點,”“想通過訪問光州,向為了民主主義而戰鬥犧牲者們表達哀悼和敬意。”
在他看來,解決北韓核問題的過程並不容易。他有時候自嘲“我是北韓的助理國務卿”,與新保守主義者發生了巨大的矛盾。儘管如此,他不能忘記的是,通過談判解決了核問題。
金英植 記者 spear@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