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教育領域:搜集個人信息的現象泛濫

Posted March. 19, 2014 03:05   

한국어

當夜幕緩緩降臨時,手機鈴聲就會不約而至的響起來。幾條代送回家的短信、幾條無聊時聯系的短信、幾條疲憊時打電話的短信……

這樣的內容看上去十分溫馨,但事實上這些都是代駕、遊戲、貸款等內容的廣告短信。每壹天都在手機中設置屏蔽號碼、不斷刪除垃圾短信,用時下流行的話說這可真是連靈魂都被搜集的感覺。

最近壹段時間,因通訊公司的客戶信息大量流出而攪得人心惶惶。但事實上,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個人信息無時無刻都處於流出的危險。教育領域尤其嚴重,更何況在這壹領域是否是非法搜集個人信息的界定範圍也非常模糊。

當然了,像7,80年代老師站在講臺對學生說“大家都閉上眼睛,家裏有彩電的學生請舉手”,用這樣的方式對學生家境的調查時代已經遠去。2011年起開始實施個人信息保護法之後,根據教育當局曾制定的《個人信息相關業務處理之事例集》的內容,學校應該對學生家長的收入、財產、職業、就職單位、學歷等內容的搜集應降低為最低限度。

但是壹些學校仍然保留了這種慣例,還在制定各種調查表格用以搜集學生家長的信息。雖然說這是為了更好地照顧孩子而進行的調查,但是所做的調查內容遠遠超過了所需的範疇。

在首爾市龍山區的壹家兒童樂園裏,對於前來報名的孩子家長都要求填寫父母職業、就職單位、職位、年薪、畢業院校等內容。根據父母的背景挑選入學兒童的傳聞不絕於耳。

筆者的朋友,前些年女兒升入中學。當時,學校要求在調查表中填寫父母的具體職業,朋友就如實寫上“教育部*級別公務員”。不久之後,這位朋友就接到該校校長的電話,電話中校長說道“學校的科學教室有些破舊,**父親能否幫忙解決?”,這位朋友如坐針氈,趕忙回答說“如今社會都在搞透明,所以……”。從那之後,這位朋友都會勸說教育部的晚輩同事,勸他們填寫家境調查表格時壹定要填寫“中小企業普通員工”。

去年7月,教育部曾表示壹定要徹底調查壹線學校對學生家長進行的家境調查現況,並承諾壹定要糾正侵犯私生活的狀況和差別對待學生的做法。但是新學期同樣的情況仍然在不斷發生。

公共教育尚且如此,其他類型的私設教育領域更是嚴重。只不過想給孩子買些學習材料,在幾家面談過幾次而已。沒過多久就開始收到各種包裹和郵件,內容無非就是“專門為5歲兒童服用的韓方營養液已面世”,“請到**英語學院”等等。

大邱壹位學生家長,孩子正在讀高中。有壹次參加了首爾壹家高考輔導學院舉行的免費獲得學習資料的活動,從此就不斷接到各種輔導廣告電話。這就是因為此前參加活動時在網上填寫了學校和年級、電話號碼的緣故。

最近,在小學校門口,經常有人隨便抓住低年級的學生就說“告訴我媽媽的電話號碼和地址,就給妳買玩具”,用這類方法誘惑孩子說出父母信息。壹位小學孩子的家長說“小區附近的壹家跆拳道館,不斷地打電話給我,現在開始說要來我家面談,真是太可怕了”。

在列舉上述情況的時候,筆者突然想起2月份國務調停室主辦的記者見面會。因為是針對嬰幼兒教育保育的統合內容,所以對總理室、教育部、保健福祉部等各類媒體都發送了邀請函公文。但是仔細壹看媒體申請函,上面居然要求填寫記者的畢業院校和專業。也不知道記者從哪個院校畢業和采訪本身有什麽關系。

連政府都在樂忠於搜集個人信息,那麽期待教育領域不要亂搜集個人信息僅僅是我們的奢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