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一蹶不振的製藥企業

Posted November. 14, 2012 08:34   

한국어

“哥,我们公司不开发新药吗?要是有一个新药,就不会向这样狼狈地出去买药了。”這是今年夏天上映的電影《錯亂(Deranged)》中,製藥公司行銷員(主人公)週末拜訪一家醫院院長的家和遊樂園後向前輩抱怨的臺詞。

在國內中型製藥企業工作四年的行銷員A某稱:“電影稍微有誇張的部分,但最近行銷變得越來越難。”主要是因為回扣限制加強與藥價下跌。另外,還引進回扣雙方都接受懲罰的雙罰制度等,隨著限制的加強很難向醫生或藥師提供“補償”,再加上4月醫藥品價格平均下跌14%,因此壓力變得越來越大。

在藥局和個人醫院做過行銷的A某表示:“到院長家裡修理電腦和去機場接機是家常便飯。”接著還透露道:“更頭疼的是只結算90%費用的客戶還不少。由於業績競爭越來越激烈,也不能向客戶表示抗議。”

公司也同样陷入困境。一位只要企業的高層人員稱:“真的要進行裁員,但人員一旦減少就會對行銷造成影響。而且,如果行銷員因一時氣憤而舉報過去的回扣行為,後果則不堪設想。”

○藥價下調,對營業利潤造成巨大的打擊

藥價下調後,製藥公司的業績可謂淒慘。國內主要製藥企業今年第三季度(7月∼9月)營業利潤去年同比大幅減少。東亞製藥(―30.4%)、大熊製藥(―54%)、柳韓洋行(―45.9%)、日東製藥(―85.6%)等的營業利潤大幅減少,LG生命科學也取得赤字。

業界認為,在國內製藥企業一蹶不振的時候,藥效強的跨國製藥公司的市場佔有率會增加。由於藥價下調政策,專利期限結束的原藥價格大幅下跌,幾乎與國內製藥企業出售的複製藥相等。因為價格一樣,購買原藥的患者有可能會增加。上個月國情審計中,健康保險審計評價院提交的資料顯示,從實行藥價下調政策的4月至6月,國內製藥企業的業績從75%減少至73.7%,而跨國製藥企業則從25%增加至26.3%。



南潤西 baron@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