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孫基禎、黃永祚、李鳳柱等人之外的又一個“黃金”歷史

孫基禎、黃永祚、李鳳柱等人之外的又一個“黃金”歷史

Posted February. 04, 2010 09:34   

한국어

1931年3月21日,隨著鳴示正午的警笛聲一同邁出第一步的東亞馬拉松賽,向國民傳遞了希望和夢想。此項賽事在日本帝國主義強佔時期,成為了安撫民憤的催化劑;在隨後則引導者韓國的草根級馬拉松賽事,被譽為新紀錄的生產基地。雖然,步入2000年代後其賽事名稱更題為首爾國際馬拉松大賽兼東亞馬拉松大賽,但人們仍親切的稱為“東亞馬拉松賽”。其名稱中,蘊含著韓國馬拉松的全部歷史。

○韓國馬拉松的歷史

1932年洛杉磯奧運會第六名已故金恩培;1936年柏林奧運會金牌得主孫基禎;1992年巴賽隆納奧運會冠軍、現今國民體育振興公團教練黃永祚;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銀牌得主李鳳柱;韓國馬拉松希望之星池英俊(音譯•科隆)等等,身為韓國馬拉松選手,沒有未經歷東亞馬拉松賽的運動員。孫基禎於1932年首次參加東亞馬拉松賽(第二屆)並取得第二名的佳績,隨後在第二屆賽事獲得冠軍,並佔據國內馬拉松首席位置。3年後舉行的柏林奧運會上,孫基禎以2小時29分19秒的奧運會最高紀錄獲得冠軍。當時,東亞日報從8月25日版的孫基禎奪冠圖片中,去除日本國旗,為朝鮮人豎立了民族自豪感。

在歷代男子馬拉松賽事創造的28次韓國紀錄中,有10次是在東亞馬拉松賽誕生,可稱為新紀錄的生產基地。此外,東亞馬拉松賽在1994年新設立了韓國歷史上首次由普通國民參加的Masters部分賽事,在當時引起了馬拉松熱潮,並為草根級馬拉松發揮了溫室效應。2006年,有2萬4401名Masters馬拉松選手參加此部分賽事,創下了歷屆人數最高紀錄。今年,此部分比賽的參賽申請人數也高達2萬2746人。

○躍進世界級名牌賽事

2000年,東亞馬拉松賽將賽會地點從慶州轉向首爾。世界級馬拉松賽的首要條件是“奔跑在首都市中心”。東亞馬拉松將賽會地點轉向首爾就是因為此原因。

為了能得到世界級馬拉松賽的認可,優秀的比賽紀錄是必要條件。2000年以後,首爾國際馬拉松賽事務局前後7次變更了首爾比賽路線。這是為了讓所有參賽者更舒服的完成比賽而做出的變化。同時,邀請了肯雅和埃塞俄比亞、南非等2小時5分、6分水準的世界級健將們。

經不懈努力努力,2004年,南非選手格特•奈斯創造了2小時7分6秒的國內賽事最高紀錄。此紀錄在當年的冠軍紀錄中,排在世界第六位。這是東亞馬拉松賽已向世界級賽事看齊的證據。在國內舉辦的馬拉松賽事中,歷屆男子組賽事的前七名成績均出自首爾國際馬拉松賽。在Masters參賽選手人數中,首爾國際馬拉松賽也數國內第一。此外,首爾國際馬拉松賽在慈善募捐方面也起著領頭作用。此項賽事在全世界62個國家進行現場直播。

從今年開始,東亞日報慶州國際馬拉松賽正式升級為IAAF(國際業餘田徑聯合會)白銀賽事。這是此項賽事在2006年成為國際賽事後,時隔5年,從青銅賽事成長為白銀級別賽事。今年,國內方面有朝鮮日報的春川馬拉松賽(白銀)和中央日報馬拉松賽(青銅)等。



梁鍾久 yjongk@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