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蘋果的導師,純潔的“怪人”

Posted December. 29, 2007 08:05   

한국어

有2名史蒂夫。現在已成為50多歲的二人從上學的時候開始就是有名的“怪人”。雖然倆人都沉迷於電子工學的“wirehead”,但是真正的天才是大5歲的年長的史蒂夫;以孤兒身份收養的史蒂夫則是整天跑來跑去,沉醉於冥想的嬉皮笑臉的“wirehead”。前者的宗教為科學,但是後者的宗教為禪宗。高中時前後輩的兩個史蒂夫各投資500美金,在1975年創立的公司就是其有名的“蘋果”。

今天一提起蘋果就會想到的史蒂夫約伯斯(52)就是“小史蒂夫”。高中前輩並成為蘋果奠基人的就是這本書的主人公:史蒂夫沃茲尼亞克(57)。

避諱極具領導力的史蒂夫約伯斯的蘋果狂熱迷們認為蘋果真正的靈魂,在於史蒂夫沃茲尼亞克身上。因此他們相對搖滾組合“The Beatles”培養的兩大巨星,這樣談到:“如果約伯斯是James Paul McCartney,那沃茲尼亞克則是John Winston Lennon。”

真的是這樣嗎?內向而又有著隱蔽傾向的沃茲尼亞克和新聞工作者Gina Smith一起寫的這本書,表現了那只是一半的真實。這本書以“21世紀比爾蓋茨”照亮了華麗的復活的約伯斯,而且這還是2005年出版《icon 史蒂夫約伯斯》(民音社)光環下的產物和反作用的產物。2006年在美國出版的這本書的原題目為《i》(蘋果的象徵),但是因“我以前(I was)”和“iWOZ”發音相同而更加意味深長。

事實上創造總是由沃茲尼亞克萊做,但是把它商品化的人則是約伯斯。非法電話碼磚裝置“藍盒子”。只由30個晶片構成的蘋果電腦Ⅰ,成為PC原型的蘋果Ⅱ……。他悲傷的透露到,因設計1人用錄影遊戲“BREAKOUT”的最小積體電路而獲利數千美元的約伯斯隱瞞了700美元,只給過自己一半的錢。

但是對於沃茲尼亞克來說錢並不重要。從3歲開始就從Lockheed Corporation導彈開發者父親那裏踏實的學會電子學原理的他來說,製作“能讓世界變得更好的機械裝置”的工程師的使命更為重要。

5年後蘋果登陸在了NASDAQ上,兩位史蒂夫也均成為了億萬富翁。在這裏倆人的命運相互交叉。約伯斯身為經營者被權力遊戲所迷惑。相反沃茲尼亞克則把自己的股份以每股5美元的超低價賣給蘋果,其每個職員2000股而實踐了計畫。1982年和1983年還為了懷念Woodstock 69回憶,忍受2400萬美元的赤字策劃並召開了“US Festival”。還有蘋果慢慢走向滑坡的時候,1985年他為了新發明,以最低收入的正式員工的身份,離開了蘋果。轉變為了生產合併遙控器的風險企業家。從1989年開始他甚至在自己孩子上過的小學當老師。

這種風采確實和爭奪經營權而後1986年被董事會強行驅逐的約伯斯形成對比。這也是沃茲尼亞克被稱為蘋果真正的“導師”的原因。如果創作The Beatles音樂的是James Paul McCartney,但是注入靈感和精神的是John Winston Lennon的話;雖然創造蘋果技術的是沃茲尼亞克,但是發展今天的蘋果企業文化和目標的是乔布斯。

這種差異從倆人對音樂的態度也能看得出。雖然對於沃茲尼亞克來說音樂產業是高昂的癖好,但是約伯斯則把音樂作為武器開發了IPod和ITunes,復活了蘋果。

書的末尾沃茲尼亞克這樣談到:“從某些方面來講,在我的人生當中蘋果是毒蘋果。”因為自己的人生始終被蘋果所牽著。但是對約伯斯來說也相同,因為20歲過小的年紀登上世界頂峰後因自滿而墜落。經過10年多野人生活後,終於以成熟的模樣成功地捲土重來約伯斯,現在學會了怎麼把毒變為良藥。約伯斯回來以後,沃茲尼亞克也重歸蘋果諮詢人的事情,也正好表明了這一點。因為遇到了人格魅力超越約伯斯的沃茲尼亞克,才能感悟到非好感代名詞的約伯斯的魔力,這應該就是這本書的妙處。



權宰賢 confetti@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