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如果在與人工智能制造的虛假信息的戰爭中,也要使用微軟和谷歌解決方案……

如果在與人工智能制造的虛假信息的戰爭中,也要使用微軟和谷歌解決方案……

Posted June. 17, 2023 07:56   

Updated June. 17, 2023 07:56

한국어

據悉,得益於綜合整理分散的信息的生成型人工智能,信息學習時間將大幅減少,業務效率也將提高。但是懷疑是否真的會這樣的情況也不少。因為被人工智能造假的影像欺騙,會發生無謂的紛爭或消耗感情的事情。

象征著節儉和清廉的教皇披著意大利名牌羽絨服闊步街頭(3月)。美國國防部大樓因大規模爆炸被黑煙籠罩(5月)。烏克蘭總統宣布投降,士兵們舉起了白旗(去年3月)。

因為是假的而更加出名的這些影像都是人工智能作品。仔細打量,諸如教皇的手勢不自然等,在人工智能影像中發現的壹般性缺陷非常醒目。但乍壹看,很容易受到蒙蔽。

豈止是假影像啊?在文本方面,假信息生成得更快、更多。據新聞信賴度評價公司美國“新聞衛士”透露,看起來像新聞網站的150多個網站,充斥著完全由人工智能制作的文本。據說,很多文章把很久以前的事情寫得像是剛剛發生的壹樣,或者把活著的人寫成“死亡”。

如果不想被這種假信息所欺騙,就要經常懷疑並檢驗自己所接觸到的信息,到底真實到哪裏、假到什麽程度。也有人說,人工智能閱讀理解能力可以做到認知人工智能可以傳達錯誤的信息。這樣看來,明天不但不會減少,反而會更多。

就算是那樣,到這裏還是可以忍受的。因為掌握消息的發源地,就能辨別真偽。如果發源地是有公信力的媒體,可以相信,否則不相信就可以了。

問題是,具有公信力的媒體信息也有可能被捏造和分發。可以假設《東亞日報》的水印(防止復制圖片)照片連同水印壹起被偽造後在社交媒體上流傳的情況。

人工智能越是進化,辨別假信息就越難。今後應該如何區分真相和謊言呢?也有消息稱,為了應對假信息,將引進起到盾牌作用的解決方案。英國廣播公司(BBC)和《紐約時報》正在討論引進在本公司報道中加入數字指紋的“項目原件”。在新聞原件中加入綠色指紋,稍加操作就會變成紅色。還有人提出,植入包含內容使用來歷或作者信息的元數據的技術。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提出這種防止造假解決方案的就是諸如在全世界積極普及人工智能的微軟、谷歌等技術廠。最了解人工智能運作方式的地方,應該是防止人工智能弊端的最佳選項,有可能這樣的說法令人心裏不踏實。我不認為他們是以解鈴還須系鈴人的責任感推出了防止造假解決方案。難道不是在展開“放錢吃錢”的遊戲後,壹心想讓對方繼續下註的情況嗎?

如果不了解遊戲規則或具備制定規則的實力,將無法避免繼續下註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