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分析李總統286篇演講稿傳達的資訊

Posted August. 13, 2009 08:29   

한국어

○“增長型”減少、“庶民型”增加

執政初期,李總統尤其強調了“啟動經濟”。於是,標榜先進化、競爭、國際標準的“增長型”演說成為“主流”。不過,去年經歷美國產牛肉進口反對示威、今年盧武鉉前總統逝世後,政府提出的政策逐漸脫離“增長一邊倒型”,而通過李總統的演講稿也能發現這一變化。

列入增長型主題語的有克服、先進、企業、競爭、全球化等,這些主題語的分析結果顯示,去年2月~4月,這些主題語月平均出現85.3次。而今年5月~7月,月平均出現67次,足足減少21%。去年4月,19次演說中“先進(化)”出現44次,可上個月卻減少至15次。

“未來型”主題語也呈現下降趨勢。希望、未來、嶄新、成功、機會等單詞去年月平均出現66次,但今年卻減少至53次。而且像去年的“失敗者才會質疑。我們要抱著希望和決意前進”(韓美財界會議宴會)一樣,使用先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引發競爭。而今年卻使用在親庶民演說中,例如“向鄰居提供物質援助必然重要,但心靈上的安慰更有價值。給這些被疏遠階層提供生存的勇氣和希望”(第41屆國家早餐祈禱會)。

從去年末到今年初,庶民型主題語明顯增多。庶民、溫暖、疏遠、均衡、照顧等單詞出現的頻率從去年2月~4月的月平均8次增加到33.6次(去年11月~今年1月)。近3個月雖然減少到了17.6次,但與去年初相比,仍有所增長。

○“統合及溝通型”沒有變化

去年6月19日,針對蠟燭示威特別召開記者會時,李總統表明:“要和國民溝通,並且與他們共同進退。”這意味著,政府將改善統合和溝通不足的缺點。不過,分類主題語的此次調查中卻沒有發現政府改善缺點的資訊。分析統合、傾聽、溝通、奉養、國民的(~建議等類似單詞)等詞的結果顯示,去年2月~4月的月平均出現率為14次,但去年11月到今年1月,卻減少至6次,而近3個月的出現頻率則是10.3次。

演講稿的詞尾分析也體現出相似的結果。表示承諾或主張的“我要”、“我承諾”等詞尾去年初月平均出現73次,但最近卻減少到了40次。

青瓦台表示:“除了演講外,總統還通過政策不斷傳達溝通與和合的資訊。”而且一些人解釋道,由於去年為止是全力克服金融危機的時期,所以才頻繁使用了“跟隨我”等語句。可檀國大學言論宣傳系鄭在哲教授卻評價說:“總統仍然想說服國民,因此資訊傳達力才會下降。”

○“缺乏比喻和隱喻,主要缺點之一是枯燥的文體”

近期,李總統撤回千成寬(檢察廳廳長候選人)提名資格時,提到了“贵人行为理应高尚noblesse oblige(社会领导层的道德义务)”的原則。而且,上個月16日還指出:“金融危機是忘卻企業倫理所造成的結果。”為此,一些人士還認為,李總統之所以表明如上的觀點,是為了改變富者政權的形象,針對社會領導層和企業實施果敢改革。

事實上,去年2月28日,李總統就職後第一次演說時已經強調過“贵人行为理应高尚”的原則。這雖然是李總統一直堅持的觀點,但至今被其他資訊遮蓋,沒有浮出水面。主要是因為李總統去年引發了宗教偏向爭議,所以正式演講時需謹慎考慮,但始終存在管理不善的問題。至今,李總統出席了10個佛教儀式,而且平均演講稿為870字,內容比較簡潔。相反,李總統雖然只出席過6個基督教儀式,但其演講稿卻為1550字,內容明顯比較多。當然,演講稿的長短和總統對特定團體的關心並不能成正比,但作為總統應該考慮所有方面。

另外還有文體枯燥的評價。企業家出身的李總統一般以說明的形式傳達具體的內容,演講稿中幾乎沒有感性詞彙。相反,世界著名的演說卻充分使用了隱喻和比喻,還用感性詞彙號召國民。二戰時期,前英國首相丘吉尔是用“這是獻給國民的血和苦勞、汗和眼淚”這一演說喚醒了國民。成均館大學李相哲(音)教授表示:“有一次李總統發表慶祝辭時,還曾羅列過國家政策”,“隨著時間和地點不同,有必要使用各種可以取得民心的方法。”



高其呈 洪壽英 koh@donga.com gaea@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