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全球溫室化將削弱世界經濟

Posted October. 10, 2007 14:30   

한국어

據研究結果表明:因全球溫室化帶來的氣候變化促使經濟增長速度緩慢和物價上漲,將在全球引發經濟停滯與通貨膨脹。此結果表明:全球的氣候變化將給世界經濟帶來巨大的沖擊。特別一提的是韓國被列為因氣候變化而遭受災害(Damage)最慘重的國家,必須加緊時間準備其對策。9日,美國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的歐洲研究中心的一位研究員出具了名為“氣候變化經濟學入門書”的報告書中表示:“氣候變化對世界經濟的影響程度是能與共產主義的滅亡或者是因特網革命不分上下”。

○氣候變化將給經濟帶來惡劣影響

摩根士丹利在此報告書中指出:對氣候變化的擔憂將促使世界各國實施保護主義政策。

首先若主要先進國家為了阻止氣候變化加強各種環境控制的話,預計發展中國家和其它先進國家將很難進行出口。還有出口進程緩慢的發展中國家或者是其它先進國家為了保護本國產業提高貿易壁壘,所以受國際貿易萎縮的商品價格的上漲是不可避免。在這過程中,可能引發世界各國減少生產蕭條的經濟中,物價卻上漲的經濟停滯與通貨膨脹。

特別一提的是,氣候變化引起的自然災害或疾病,將給政府或企業財政情況惡劣的國家帶來巨大的負擔,因此摩根士丹利估計在發展中國家發生經濟停滯與通貨膨脹的可能性相對來說會高一些。

摩根士丹利估計道:氣候變化也將給國際金融市場帶來巨大的影響。將出臺以開發適應氣候變化技術為目的的,引導大規模投資的基金。此基金將成為世界金融市場的大莊主。

還有,沒及時應付氣候變化的國家的通貨膨脹,未能避免金融市場中的弱勢,預計將給外匯市場帶來變化。

此報告書中強調:受氣候變化影響最大的資源不是空氣而是水,將影響“水的質和可利用水的量”。

○面對氣候變化發展中國家更脆弱

摩根士丹利以美國、日本等10個先進國家和韓國、中國等15個發展中國家共25個國家為對象對:天然資源的埋藏量;過去和現在的汙染程度;環境政策;改善環境的能力等76個項目進行調查,測量出“環境持續性指數(ESI•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Index)和溫室氣體排放量”。

通過ESI調查,面對氣候變化引起的自然災害或疾病,韓國是最脆弱的。韓國的比鄰--積極進行工業生產能稱得上是“世界工廠”的中國,再加上人口密度大,從這些條件得出預計將遭受環境災難的可能性極高的結果。

但是摩根士丹利說明道:韓國跟巴基斯坦、中國、印度、南非共和國相比,在國民健康管理或防止環境汙染對策等對應氣候變化的能力較高,所以實際上遭受災難的可能性小。

據悉,繼韓國之後,依次是巴基斯坦、中國、印度、南非共和國,越是發展中國家遭受氣候變化引起的環境災害的可能性越大。

據調查:遭受溫室氣體災難最嚴重的國家是烏克蘭。之後依次是俄羅斯、薩特阿拉伯、伊朗,這些擁有豐富天然資源的發展中國家對溫室氣體的對應能力脆弱。這些國家因為天然資源價格低廉,工業結構的能源效率低,所以對氣候變化的對應能力脆弱。

○對歐洲和日本是經濟契機

摩根士丹利綜合分析ESI和溫室氣體排放量的結果,因氣候變化遭受經濟打擊的可能性高的國家是烏克蘭、薩特阿拉伯、俄羅斯、中國和伊朗。天然資源豐富的這些發展中國家中,現在以快速進行資源開發和引發公害的工業化,從而加劇了因氣候變化引發的自然災害和疾病。

天然資源豐富的美國和澳大利亞,公害嚴重的俄羅斯、中國、波蘭以及韓國等國家都受著氣候變化的影響,並導致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

據分析,法國、德國、西班牙、意大利等歐洲國家和日本對靈活的生產方式和對環境相關技術的研究開發(R&D) 方面很出眾,因此遭受氣候變化引起的環境災害的可能性也小,對應的能力也很出眾,將成為氣候變化的受惠者。不僅能給其它國家出售關於對應氣候變化的技術,還將在氣候變化主導的世界市場上大顯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