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壬辰倭乱初期绝望的战况的是朝鲜水军的胜利。李舜臣在第1、2次出征中接连获胜,并向宣祖提出了建议事项。具体就是关于褒奖方式。
在朝鲜法律上,奖励建立军功的人的标准是“敌人的脑袋”。如果拿回杀害敌人的证据,就会以其为基础进行奖励。这是古代中国开始使用的法律。在步兵们挽起手臂进行战斗的战争中,这种褒奖法应该是有意义的。但是战争已经进化了很多。特别是海战不是杀害敌军个人,而是击破敌舰、驱逐敌军的战术行动尤为重要。李舜臣指出了这一点。真正勇敢而优秀的将帅是攻击敌船,而且是攻击并破坏重要敌舰的将帅。但是遇难船只的敌军却掉进了海里。在战斗中连看他们的空隙都没有。但是这样的官兵却因为没有证据所以无法进行褒奖。相反,落在战场后面捡到漂浮在水面上的敌军尸体的士兵则受到褒奖。
李舜臣建议,与其用人头数奖励,不如奖励由指挥官观察在战斗中的表现并推荐的人。宣祖一口回绝了。坦言没有证据,不客观。因为宣祖怀疑,李舜臣真正的意图是否会利用褒奖权将军队变成私人雇佣兵。虽然这种怀疑也很拙劣,但让我们来仔细观察一下不客观的主张吧。现代人意外地也有很多人赞同宣祖的主张。“评价应该是客观的吧?”“也没有是主观评价的证据啊。”李舜臣的要旨是,敌人的脑袋不能成为战功的证据。尽管如此,人们还是犹豫不决。“觉得应该有物证才行。”
人文学教育之所以是必要的,是为了培养观察事物本质的能力。但是我们的教育比起本质,更注重单词和固定价值。现在韩国社会因荒唐的矛盾和分帮结派而分裂,难道不是错误的教育造成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