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些作家想方设法照亮这个世界。 甚至有些作家误读其他作家的话,试图将注意力转向光明的方向。 2021年去世的波兰诗人亚当•扎加耶夫斯基就是如此。
他误读让-保罗•萨特的话。具体来说,在萨特的戏剧《禁闭》结尾出现的“他人即地狱”的台词被误读。《禁闭》大概就是这样的内容。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登场。已经是死人。原以为到了地狱,等来的就是生前所犯下罪行的恰当的拷问和硫磺火焰,但没想到只有一间房。条件是他们必须永远呆在一起。没有私人空间,彼此的过去和想法被剥离。他们在互相凝视的目光中成为彼此的俘虏。“他人即地狱”这句话就在这里出现。根据萨特的说法,这句话的意思不是更多也不是更少,而是“如果人际关系被歪曲和破坏,他人就如同地狱”。这绝不是对人类的厌恶。
但是扎加耶夫斯基在《因他人创造的美丽》一诗中推翻了萨特的话。“只有他人创造的美丽/只有他人的音乐和他人的诗歌/才能得到安慰。/即使孤独是鸦片般的味道/只有他人才能拯救我们。/他人不是地狱。”诗人斩断出现“他人即地狱”的前后文脉,推翻萨特的话。当然,从诗人的立场来看,这句话并没有什么错。厌倦世事的我们,听着别人创作的音乐,读着诗,即使不是经常这样,也确实会得到安慰。虽然不可能不知道“他人即地狱”这句话的含义,但诗人认为,即使误读,也要把目光投向光明,这比原意更重要。艺术有时是误读,而且是蓄意误读的产物。文学评论家•全北大学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