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我从未写过比这更好的小说

Posted December. 16, 2006 08:03   

한국어

没什么值得笑的事。17世纪的英国,正值在政治上、社会上都毫无秩序混乱不堪的时期。大文豪维克多-雨果(1802∼1885)将该时期的英国写进了《笑面人》这个题目带有反讽性的长篇小说里。

该小说基于抵抗路易-拿破仑政变后逃到英国度过20多年流亡生涯的作者自身的体验。作家甚至表示:“从未写过比这更出色的小说。”体现出了对该书的极大钟爱,2005年法国政府还指定为必读之书。如今在韩国国内首次被翻译出版。

书中出现的名字开始就带有讽刺性。那就是乌苏斯(音、Ursus)与奥莫(音、homo)。分别是“熊”和“人”的意思。乌苏斯是身穿熊皮的小伙子的名字,奥莫是乌苏斯带在身边的狼的名字。小说讲述了到处流浪,以给人们讲故事为生的(但实际上是位有知识的思想家的)乌苏斯遇到的“笑面人”的一生。

小说主人公是少年格温普兰,他从小就被卖给儿童贩子,在落到儿童贩子之手以后,被迫动过整容手术,因此他的脸孔在不笑的时候也像是在笑。虽然摆脱了儿童贩子,但因年纪太小,靠自己的力量难以谋生,濒临饿死的境地。后来偶然遇到乌苏斯,在乌苏斯的帮助下得以活命,从此就跟着乌苏斯到处流浪帮他讲故事。

成长后,格温普兰眼中的17世纪的英国混乱不堪。清教徒革命后掌握政权的克伦威尔死后,虽然重新回到了王政体制,但国王都在反复走独裁与失政之路。政争一直不断,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女公爵发现格温普兰讲故事的本事,将他带入上流社会,从此贵族的丑陋在他的眼前逐渐呈现出来。

该书依然保持了雨果的写作特征——线路较粗,真挚讲述故事。但并没有像《悲惨世界》或《巴黎圣母院》那样采用强烈的叙事手法,而是沉着而又锐利地指出社会问题。“某位老人的脸上显现出了饥饿,某个少女的脸上显现出了卖春气息。给钱买春的人们更加阴沉。人们只伸出无数的手,但手中并没有工具。失业,剥削,隶属,格温普兰目睹着这一切。”

对丑恶社会的批评,在今天也依然有效。对“让人变得像人的是什么”的雨果100多年前的苦恼到现在也没能得到解决。文章充满思考性,使人边思考边阅读,其珍贵的价值非常值得去投入时间慢慢品味。

像雨果的其他作品一样,《笑面人》也被搬上了其他舞台。继电影、话剧之后,今年登上了音乐剧舞台。“不想笑的时候也是在笑的脸孔”这个设定被用作电影《蝙蝠侠》中的恶人——“小丑”(Joker),日本动画片《功壳机动队》中的smile man等。该书原名为《L'Homme qui rit》(1869年)。



金志映 kimjy@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