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社论]李海瓒总理和孙鹤圭,到底谁在为国着想?

[社论]李海瓒总理和孙鹤圭,到底谁在为国着想?

Posted May. 11, 2005 23:14   

한국어

目前看来,中央政府和京畿道因缓解首都圈限制问题展开的较量似乎以京畿道的胜利结束。昨天,国家均衡发展委员会委员长成炅隆表示,将延长外国投资企业在首都圈内新建、增建工厂的期限,并允许国内尖端产业新建工厂。虽然为时嫌晚,但是从加强国家竞争力的角度来看,是一件好事。至此,面临夭折危机的外国企业3M在京畿道华城市的建厂计划也将能按照原定计划于26日如期进行。而且,此举能对一直以来以不安的眼光关注风波的外国企业带来稳定军心的效果。

京畿道知事孙鹤圭7日在发展对策委员会会议上中途摔门离去。原因是,国务总理李海瓒表示应该慎重缓解首都圈限制规定。之后两方的矛盾越闹越大,而且因两人是下届总统竞选者等背景因素而更加引起外界的关注。但是缓解首都圈限制并不是提高“政治分数”的竞争手段。应该是以哪一方理论和主张更符合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进行争论的议案。

当然,“国土均衡发展”和“加强首都圈竞争力”都很重要,哪一个都不能忽视。问题是经济增长动力的下落,“潜在增长率4%时代”等预测成为现实的情况下,不能因受限于均衡发展理论而推迟加强国家竞争力的时间。7日的会议中,不仅是产业资源部长官,连教育副总理也主张缓解限制的必要性表示“如果不缓解首都圈限制,那么国内大企业3.6万亿韩元用于投资的资金会直接被投向外国。”尽管如此,李海瓒总理和成炅隆委员长等人以“要等到2012年建设行政城市并完成国有企业转移”为由仍然表示反对,这不禁让人产生这样的疑问,他们是不是首先考虑政治因素?

不仅如此,现任政府上台以来,一直有人指出青瓦台和执政党以2分法对立理论对待“首都圈对地方”、“富人对穷人”、“亲美对反美”等众多事件。可以肯定的是,不能再用这种政治理论对首都圈限制问题进行判断。而且,政治拉经济后腿的国家,没有任何未来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