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观点]败者复活战

Posted January. 22, 2003 22:35   

한국어

我们的社会在人们只有二十岁的时候就区分为胜者与败者。成功升入名牌大学的年轻人是胜者,反之则是败者。由于名牌大学的入学名额有限,因此胜者只有一小部分,多数沦为败者。非名牌大学的学生所承受的心理痛苦实在不小。他们就算是在升入其它大学后也做着名牌大学的梦。被称为“第二个大学升学考试”的大学编入考试越来越激烈也正说明了这一点。年轻人将编入考试戏称为“败者复活战”,这一称谓中无不包含着对社会的冷笑与讥讽。

△即将升入大学的20岁年纪在一个人的人生当中是什么年纪呢?闵太元在《青春赞歌》里歌唱“闪亮又宝贵的理想是青年所享有的特权”。本应满怀理想与热血朝社会迈出第一步的年龄蒙上败者的枷锁是极不合理的,也是极为无益的。在令人一辈子倍受学阀情结煎熬的我国社会结构中,年轻人挑战名牌大学这一社会权威的可能性大大低于陷入挫折感或轻易放弃梦与理想的可能性。如果无法有效利用“听一听都觉得内心澎湃”的青春热血,那么究竟在哪里才能得到社会强劲的动力呢?

△当然国外也并不是没有名牌大学。但并不像我们以是否毕业于名牌大学来判断个人能力,是否毕业于名牌大学,并不是绝对的标准。他们就算没有毕业于名牌大学也不会在内心深处带着伤痕。虽然编入学考试属于个人的大学选择权问题,但其影响却给整个大学教育留下遗憾。今年大学编入学的定员有5万9000人之多。待编入学考试结束新的学期开始的时候,地方大学的教室将空旷无比。因为地方大学的学生们转到首都圈和在汉城的大学,而在首都圈的大学生们又转到汉城。望着空空如也的教室,大学和教授们会有好好运营学校,好好教书的激情吗?

△这也不能只怪学生。不是说企业对于地方大学毕业的学生连应聘表都不愿意接受吗?而教授们又是如何表现的呢?地方大学的教授们一旦看到名牌大学有空位置就立即收拾行礼,毫无眷恋地奔汉城而去。虽说卢武铉当选者要培养地方大学的方向是对的,但对于已经荒废差不多的地方大学,从何处着手,将其改变为“肥沃的土地”呢?毫无疑问,这是个艰险无比的道路。无论如何,据说编入学的竞争率起码也是几十比一,对于在社会生存游戏的最后一个败者复活战上也被无情落马的年轻人们,真不知道该如何去安慰他们。

评论员 洪赞植 chansik@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