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未完成品帶來的安慰

Posted March. 22, 2023 07:54   

Updated March. 22, 2023 07:54

한국어

就藝術而言,有時未完成品比完成品更深奧。米開朗基羅的《隆達尼尼聖殤(Rondanini Pieta)》就是如此。與近乎完美的《梵蒂岡聖殤(Vatican Pieta)》(或稱《聖母憐子圖》)相比更是如此。

他24歲時受教會的委托制作的《梵蒂岡聖殤》真是完美無缺。聖母瑪麗亞抱著死去的兒子悲傷的樣子讓人感到舒適、美麗和崇高。但是,從七十七歲開始創作到八十九歲去世,但最終未能完成的《隆達尼尼聖殤》卻並非如此。絲毫感覺不到舒適或優雅。似乎沒有均衡美,也沒有穩定感。這是瑪麗亞從身後抱著死去的耶穌的形象,但奇怪的是,瑪麗亞給人壹種依靠耶穌的印象。亡子撫慰陷入悲痛的母親的悖論。不知道那是雕刻家的意圖,還是偶然的結果,還是只是錯覺。

應教會的要求制作《梵蒂岡聖殤》時,米開朗基羅還是壹個有野心的24歲的年輕人。他可能是想展示自己作為雕刻家的才能,將瑪麗亞因兒子的死而悲傷的形象刻畫得美麗、優雅、崇高。從十字架上下來的耶穌淒慘的樣子和瑪麗亞悲傷的樣子在視覺上不可能美麗。可以說《梵蒂岡聖殤》是他的藝術才能和野心的產物。但是,到了老年,他對藝術產生了懷疑。作為藝術家的世俗性成功似乎也是虛無縹緲的,對藝術的再現能力也持懷疑態度。

他認為:“藝術和死亡彼此不相容。”這就是為什麽盡管他花費了10多年的時間,但《隆達尼尼聖殤》仍未完成的原因。老年的智慧和省察使他變得謙遜。再現沒有親眼目睹的耶穌死亡的事情,怎麽能有完成或完美呢?在什麽都無法再現的巨大的死亡面前,他的藝術變得蒼白,只剩下渴望真相。但奇怪的是,那成為了很大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