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是壹種疲憊、悸動、憂慮、興奮等情緒交織的心情。能圓滿結束這場如十年馬拉松般的旅程,我深感欣慰。”
當地時間8日,韓國原創音樂劇《也許美好結局》(Maybe Happy Ending)的編劇朴天休(42歲)在紐約無線電城音樂廳舉行的第78屆“托尼獎”頒獎典禮上斬獲最佳音樂劇等六項大獎後,如此描述登臺領獎時的心境。
13日接受韓國媒體書面采訪時,他坦言“頒獎典禮長達7小時令人疲憊不堪”,但隨即展現沈穩態度:“即使獲獎,創作者的生活本質不會改變。”
這部作品在被稱為“美國頒獎季”的評獎活動中壹路高歌猛進。繼紐約戲劇評論家協會獎、戲劇聯盟獎、戲劇桌獎接連授獎後,最終在“戲劇界奧斯卡”托尼獎榮膺今年獲獎最多劇目。朴天休笑言:“此前真不知還有這樣的盛事。”
對朴天休而言,《也許美好結局》的特殊意義在於“這是與阿倫森共同打造的首部原創故事”。這部2016年12月在首爾大學路首演的音樂劇,由他與美國作曲家威爾•阿倫森(44歲)共同創作。關於作品廣受喜愛的原因,他表示:“雖難言具體,但或許源於我們從2014年動筆創作到去年登陸百老匯期間,持續打磨提升作品完成度的不懈努力。”
被稱作“威爾•休組合”的阿倫森,被他定義為“合作前已是相交十七載的摯友”。兩人2008年相識於紐約大學,此後相繼推出《蹦極跳》(2012年)、《男高音》(2023年)、《幽靈面包店》(2024年)等作品。
“我們世界觀與情感認知高度契合,對彼此藝術觀懷有深切敬意。基於這份信任,創作中從不機械劃分職責,始終進行有機協作。”
兩位藝術家常以不同歷史時期的韓國為創作素材:《也許美好結局》設定於21世紀後期,《男高音》則聚焦1930年代日本帝國主義強占時期。朴天休闡釋創作理念:“既想為韓國觀眾展現熟悉中透著陌生的世界,也想為海外觀眾呈現陌生中引發共鳴的天地。”
“如今我在首爾與紐約的生活經歷已近乎各占壹半。作為遊走於雙文化、雙語境的創作者,我渴望以獨特視角講述引發廣泛共鳴的故事。”
《也許美好結局》第六季將於10月在韓國重啟。朴天休透露:“劇場將遷至更大空間,視覺呈現將進行相應調整。”
“自2015年試演至今已屆十周年。我們將傾註心力,使本次演出成為獻給阿倫森、全體合作夥伴及所有陪伴《也許美好結局》成長的觀眾的慶典。只要訴說故事、傳遞音樂的沖動與意誌不息,我們必將繼續堅定而專註地創作前行。”
史智媛記者 4g1@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