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需要支援“怪異”基礎科學研究的理由

Posted September. 08, 2023 08:36   

Updated September. 08, 2023 08:36

한국어

在日本神奈川縣橫濱有壹個名為“大隅基礎科學昌盛財團”的公益財團。網站上公布的研究費支援標準有3種。具有先見之明和獨創性的基礎科學、難以得到國家支援的基礎科學、因退休年齡等原因很難繼續研究的基礎科學,即支援“不賺錢”的“怪異研究”。

去年1月,記者采訪了於2018年成立該財團的東京工業大學名譽教授大隅良典,並詢問了原因。“雖然進行有趣的研究,但幫助研究經費不足的人。其宗旨是支援挑戰者。”他表示:“政府會選擇能夠取得成果的有潛力的領域進行支援。但是科學研究的話,投入1000萬日元並不壹定能取得1000萬日元的成果”,表達了對政府支援政策的不滿。

大隅教授憑借利用酵母細胞的“自體吞噬(Autophagy•以下自噬)”研究,於2016年單獨獲得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是日本生物學的權威。記者采訪了在東京特派員時期獲得自然科學領域諾貝爾獎的3名日本人,他們的主張也奇妙地壹脈相通。概括起來如下。

第壹,不能以“感覺會取得成果,就支援研究費”的方式培養科學。在科學上,積累失敗的經驗就會成為知識。這絕不是浪費。諾貝爾獎獲獎研究也意外地源於“偶然發現”。

第二,對基礎科學的投資不會立即以成果的形式呈現出來。但是它通過揭示宇宙的起源等提供豐富人類的基礎知識。壹個國家擁有力量的綜合版就是基礎科學。要做好實現實用化可能需要100年的覺悟。

第三,日本之所以成為諾貝爾獎強國,得益於1945年戰爭結束後“要想從廢墟中站起來,就要在科學上決壹勝負”的社會協議。當時開始的研究延續到了現在的諾貝爾獎。

看著韓國政府上月發表的2024年度預算案,我想起了過去與日本諾貝爾獎獲獎者進行的采訪。政府將明年的研究開發(R&D)預算比今年縮減了16.6%。基礎研究預算削減了6.2%。我同意政府提出的打破科學界研究費卡特爾(壟斷集團),重點培養核心戰略技術的說明。但是比起節約預算的利益,從中長期來看,降低國家競爭力的負面影響更大。

大隅教授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鉆研酵母研究。當時其他科學家對酵母並不怎麽感興趣。但是現在很多科學家正在關註自噬現象。因為這可以成為解決癌癥、阿爾茨海默綜合癥等老年性疾病的關鍵。在研究了約50年的基礎科學後,現在已經達到了可以期待實用成果的階段。

在接受采訪時,大隅教授提出了多少有些令人出乎意料的問題,他說:“政府集中投資的有潛力的科學領域和大隅基礎科學昌盛財團支援的新科學領域中,哪壹方獲得諾貝爾獎的可能性較高?”將當時沒有在報紙上介紹的答案原封不動地搬了過來。“這是壹個非常困難的問題。從我的事例來看,開拓‘自噬’這壹新領域不需要太多的錢。為了在多個領域進行多種新研究,需要壹定的資金支援。如果認為‘應該會有效果,所以支援’,科學就不會被培養出來。支援滿足人類知識好奇心的基礎研究可以提高獲得諾貝爾獎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