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要有敬畏之心

Posted March. 09, 2022 07:34   

Updated March. 09, 2022 07:34

한국어

無論時代如何變化,都有不失智慧的經典。18世紀法國思想家讓-雅克•盧梭的《埃米爾》就是這樣的經典。正如副標題《關于教育》所說,這是關于教育的故事。其中第4卷中出現的憐憫故事至今仍然有效。

 盧梭是這樣提問的。國王爲什麽對大臣們沒有憐憫之情呢?貴族爲什麽鄙視農民呢?富人爲什麽會對窮人如此殘忍呢?他的答案是這樣的。因爲國王認爲自己不會成爲普通人,貴族認爲自己不會成爲農民,富人也認爲自己不會變得貧窮。與盧梭生活的18世紀不同,現在國王和貴族大部分已經消失,情況似乎有所不同,但事實並非如此。雖然外形可能變了,但身份階層並沒有消失。別說富人了,從隱喻意義上講,現在也有國王和貴族。

 盧梭忠告正在成長的青少年說:“如果習慣于在高處看待別人的不幸和痛苦,就無法感受到憐憫之情,不幸的人的命運總有一天會成爲自己的。”只要調動想象力,就完全可以把自己放在自己之外遭受痛苦的人的位置上。也就是說,擔心自己的生活會被抛棄到意想不到的實際存在中,這是對他人的憐憫的開始。

 盧梭認爲,人類本來就是善良的存在,因此對他人的憐憫之情已經在我們心中。他說自己的著作是“從創造主義手中走出來的一切都是善的。一切都是在人類的手中變壞的”,以此開頭的理由反過來說是爲了喚起人類本來的善良。就是要相信人類是善良的,喚醒對他人的憐憫之情。這豈止是年輕人的問題。這是失去憐憫之心,想要淩駕于弱者之上的我們所有人的問題。正如盧梭所說,國王、貴族和富翁的位置並不是永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