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丛林里的俳句

Posted September. 01, 2021 07:21   

Updated September. 01, 2021 07:21

한국어

“即便身在京都/聽到布谷鳥鳴/依然會向往京都”,這是17世紀日本詩人松尾芭蕉的定型詩、俳句。他用3句17字音诠釋了對城市的依戀之情,其手法非同尋常。有這樣滿是俳句的英語小說。澳大利亞作家理查德•弗拉納根的布克獎獲獎作品《通往遠北的狹窄道路》就是如此。連題目都使用了詩人芭蕉的遊記題目。

 乍一看像是對日本傳統文學的贊美,但事實並非如此。小說描述了二戰期間在緬甸叢林中被動員建設“死亡鐵路”的澳大利亞戰俘們所處的真實情況。日本人的殘酷性超乎想象。俘虜們被打死,餓死,得病死。有的軍官在其中還吟唱松尾芭蕉的俳句,然後將其變形。“即便身在滿洲國/看到脖子/依然會想念滿洲國。”看到人就會先觀察將被自己的軍刀砍的脖子的日本軍人的樣子令人毛骨悚然。

 小說中出現俳句的理由非常明確。這是爲了將這種美麗與瘋狂形成對比。把軍人逼向瘋狂的是當代日本“知識分子、宗教領導人、藝術家、媒體人士、政治家們所營造的理念”。一方面是創造俳句的文化,另一方面是讓其蒙羞的理念。惡劣的日本軍人或他們的幫凶就是這一理念的犧牲者。作家見到的他們是對自己的行爲感到抱歉、感到罪惡感和羞恥感的“人”。曾是戰俘的作家父親聽到這個故事後,不再記得噩夢般的過去。雖然難以置信,但實際記憶被抹去了。雖然沒有原諒他們,但因他們的人性和道歉的話已經變得自由了。不知是不是從父親那裏得到了啓發,作者在再現日軍殘酷暴力的同時,不失去對人類的信任,從人性層面看待他們,而不是從憎惡的角度看待他們。寬容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