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掛鐘留下的痕跡

Posted June. 26, 2021 07:16   

Updated June. 26, 2021 07:16

한국어

不知不覺中,我們熱愛著生命。相反,對於生命之外的“事物”,則有一些冷淡的傾向。“物化”就是一個代表性的例子。如果人不能成為主體而淪為工具,我們就稱其為“物化”。

但在詩中,情況有所不同。詩的意思是,“連生銹的罐頭、燃燒剩下的煤灰、瓷器碎片都不要小看。”沒有靈魂、不會流血的事物,也能激發我們的詩心。這話並不陌生。在性理學中,也是以事物為媒介正確修養心性。詩也與此有些相似,詩人以事物為媒介觀察自己的形象。簡單地說,事物是一種通道和引路人。我們握著它的手,思考,感覺,察看。通過平時聽不到的事物的話語,我們才感悟到“自己的話”。

如果不明白,就讀這首詩吧。詩人望著掛鐘、墻壁、取走後留下的痕跡。雖然是不能開口說話的事物,詩人是能夠與之對話的。如果靜靜地、慢慢地等待,掛鐘會發出嘀咕聲。空白的墻上悄然浮現意義。就連那些殘留的痕跡、消失的事物也告訴我們什麽。令人驚訝吧?如果對Youtube和門戶網站的單方面傳遞信息過程感到疲憊,建議大家可以試著搭話。和眼前的事物,已消逝的事物,還有那隱藏在我體內的心。文學評論家